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
文章字数:2519
本报记者 张 矛 通讯员 张 辉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2020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近年来,商洛市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乡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突破口,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利用两年时间为全市1303个村(社区)各培养一名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转观念 拓思路培养乡村振兴“兴农人”
商洛全市虽然于2020年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5个县仍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繁重。
为此,市委、市政府从推进“科教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出发,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乡村振兴领域合作交流,旨在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商洛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和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着眼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村干部实际需求,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分门别类设计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专题,选派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基层工作者进行授课,确保培训管用解渴。
“这几年村上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怎么样扩大规模、拓宽销路,正愁理不出一个头绪呢。”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文书张蓓说,“村上推荐我去参加全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授们教的都是干货,学的都能用得上,眼界思路开阔了,工作也知道咋干了。”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把数字变成新农资、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应,让更多群众从中获益。”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委会副主任赵艳说。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优势人才资源,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合教学基地,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商洛市集体经济教授工作站,聘请中国农业大学10名专家教授为“三农”决策咨询顾问和科技顾问,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创业指导。
从2023年6月开始,全市先后举办了11期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千余名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顺利毕业。无论是将农村的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还是把传统单一产业向多元发展模式转变,或者将昔日人烟稀少的村落打造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打卡景点,都离不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抓项目 兴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兴农人”,正在各自的村子里深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端海就是其中一员。
领完结业证书,刘端海便匆匆赶回村里,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下步怎么干。“通过参加全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我把村子发展起来的动力和闯劲更足了。”刘端海说,“村上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发展、深度融合’的思路,引进3家企业入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大坪海创生态园,不断丰富体验式、观光式、研学式、度假式等业态,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2024年大坪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
据悉,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教学基地、共建农业产业项目,树立起重视“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把先进的发展经验、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带到农村,增强了农村基层干部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自营、租赁、入股、合作等模式,发展民宿、农家乐、养生养老等新业态120多家,生态“高颜值”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
我市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渔业中心合作,投资5600余万元建设绿色智慧鱼菜共生、数字渔业养殖等合作项目,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培训教学点和创新实践平台,示范带动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业。
与此同时,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在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村进行驻村巡回调研指导,支持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打造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助推全市村集体经济驶入提质提速的“快车道”,全市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清零,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增至60个。
师带徒 共成长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如今,一批批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在商洛大地不断涌现。他们通过“一对一”帮带、“师带徒”等形式,示范培养乡土人才2600余名,形成了“一花引得百花开”的带动效应。
2024年12月10日,记者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闫坪村,笔直的村庄干道整洁顺畅,道路两旁树木挺拔,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冉冉升起,处处氤氲着醉人的诗情画意。
提及2024年10月份在闫坪村举办的商洛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之一的垂钓大赛,村党支部书记郑诚开心地打开了话匣子。
“培训安排我们到寿光、兰考、成都观摩的都是产业示范村、集体经济强村,我暗下决心要带领‘两委’一班人,谋划自己的产业项目。”郑诚说,“为争取本次赛事,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很积极,主动清扫马路和院子,看到大家齐心协力的样子,我的干劲更足了。”
闫坪村以前生态环境虽好,但村民经济收入有限。郑诚抢抓三岔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机遇,深入探索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古老农耕小道、传统农舍,吸引游客前来赏田园风光、品农家美食、住特色民宿,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庄知名度。
无独有偶,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谋怀成功引进清水小龙虾养殖项目;柞水县下梁镇嘉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福利运用所学的“三农”短视频创作和直播知识,通过拍摄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帮助村民销售木耳和蜂蜜等土特产;丹凤县龙驹寨街道代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永会、镇安县高峰镇正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勇琴等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创新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带动360余户群众就近就业。
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的乡村经营管理人才正把梦想变为现实。
我市将继续做好深化拓展文章,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教学基地等阵地,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搭建学用转化平台,加强跟踪培养使用,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2020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近年来,商洛市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乡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突破口,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利用两年时间为全市1303个村(社区)各培养一名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转观念 拓思路培养乡村振兴“兴农人”
商洛全市虽然于2020年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5个县仍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繁重。
为此,市委、市政府从推进“科教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出发,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乡村振兴领域合作交流,旨在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商洛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和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着眼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村干部实际需求,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分门别类设计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专题,选派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基层工作者进行授课,确保培训管用解渴。
“这几年村上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怎么样扩大规模、拓宽销路,正愁理不出一个头绪呢。”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文书张蓓说,“村上推荐我去参加全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授们教的都是干货,学的都能用得上,眼界思路开阔了,工作也知道咋干了。”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把数字变成新农资、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应,让更多群众从中获益。”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委会副主任赵艳说。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优势人才资源,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合教学基地,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商洛市集体经济教授工作站,聘请中国农业大学10名专家教授为“三农”决策咨询顾问和科技顾问,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创业指导。
从2023年6月开始,全市先后举办了11期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千余名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顺利毕业。无论是将农村的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还是把传统单一产业向多元发展模式转变,或者将昔日人烟稀少的村落打造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打卡景点,都离不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抓项目 兴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兴农人”,正在各自的村子里深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端海就是其中一员。
领完结业证书,刘端海便匆匆赶回村里,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下步怎么干。“通过参加全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我把村子发展起来的动力和闯劲更足了。”刘端海说,“村上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发展、深度融合’的思路,引进3家企业入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大坪海创生态园,不断丰富体验式、观光式、研学式、度假式等业态,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2024年大坪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
据悉,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教学基地、共建农业产业项目,树立起重视“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把先进的发展经验、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带到农村,增强了农村基层干部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自营、租赁、入股、合作等模式,发展民宿、农家乐、养生养老等新业态120多家,生态“高颜值”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
我市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渔业中心合作,投资5600余万元建设绿色智慧鱼菜共生、数字渔业养殖等合作项目,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培训教学点和创新实践平台,示范带动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业。
与此同时,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在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村进行驻村巡回调研指导,支持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打造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助推全市村集体经济驶入提质提速的“快车道”,全市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清零,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增至60个。
师带徒 共成长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如今,一批批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在商洛大地不断涌现。他们通过“一对一”帮带、“师带徒”等形式,示范培养乡土人才2600余名,形成了“一花引得百花开”的带动效应。
2024年12月10日,记者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闫坪村,笔直的村庄干道整洁顺畅,道路两旁树木挺拔,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冉冉升起,处处氤氲着醉人的诗情画意。
提及2024年10月份在闫坪村举办的商洛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之一的垂钓大赛,村党支部书记郑诚开心地打开了话匣子。
“培训安排我们到寿光、兰考、成都观摩的都是产业示范村、集体经济强村,我暗下决心要带领‘两委’一班人,谋划自己的产业项目。”郑诚说,“为争取本次赛事,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很积极,主动清扫马路和院子,看到大家齐心协力的样子,我的干劲更足了。”
闫坪村以前生态环境虽好,但村民经济收入有限。郑诚抢抓三岔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机遇,深入探索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古老农耕小道、传统农舍,吸引游客前来赏田园风光、品农家美食、住特色民宿,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庄知名度。
无独有偶,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谋怀成功引进清水小龙虾养殖项目;柞水县下梁镇嘉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福利运用所学的“三农”短视频创作和直播知识,通过拍摄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帮助村民销售木耳和蜂蜜等土特产;丹凤县龙驹寨街道代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永会、镇安县高峰镇正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勇琴等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创新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带动360余户群众就近就业。
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的乡村经营管理人才正把梦想变为现实。
我市将继续做好深化拓展文章,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教学基地等阵地,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搭建学用转化平台,加强跟踪培养使用,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