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城文明风 满目新图景
——镇安文明城市建设见闻
文章字数:5587
    2024年6月27日,商洛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里的文化商洛”主题活动在镇安县举行。

    2024年3月1日,镇安县2024年“文明栗乡 志愿同行”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启动。

    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空巢老人欢乐过中秋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又是一年岁末时,无论是在游子回乡的感叹中,还是在市民欣慰的评价里,大家有目共睹的是镇安变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背街小巷华丽蝶变、道路交通井然有序、街坊邻里文明礼让、志愿服务随处可见……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文明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提升城市品质 夯实文明之本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城市文明的具体体现。
  2024年12月23日,冬日暖阳洒满大地,在城郊表功铺公园,孩子们在柔软的塑胶跑道嬉戏玩耍,老人在长椅上惬意闲聊,市民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勾勒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在毗邻球场的小广场上,市民李道义正挥洒着水毛笔,在地面上“秀”起他那刚劲有力的书法,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李道义自幼酷爱书法,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
  “这里曾是一片荒草滩,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的公园,也成了我磨炼书法的宝地。”李道义乐呵呵地说,“过去,从县河十字到表功铺这一段乱搭乱建、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差,市民没有散步娱乐的地方。你瞧瞧现在,建得多漂亮,夏季这里更热闹。”
  据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表功铺公园作为东门户区改造升级的关键工程,备受瞩目。项目已于2024年夏季建成开放,包括乾佑河景观带建设,涉及省道211县河十字至表功铺段的改造升级。同时,新建了长达3公里的健康步道和800米的漫步景观带,公园内配备了信息采集杆、监控系统、音响设备、智慧座椅以及儿童游乐设施,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进一步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康养运动需求,近年来,镇安县将河道功能与公园建设相结合,综合整治了河道,修补了河岸,加快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公共亲水设施建设。
  坐落在王家坪社区的主角生态休闲公园,就是巧妙地将县河岸边废弃地转化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空间。河岸经过一系列改造升级,包括加固河堤、蓄水固沙以及美化绿化环境,拆除了27处违章建筑和设施,并配套建设健身步道和人工沙滩等多个不同功能的休闲区域。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市民新的运动康养打卡地。
  主角生态休闲公园和表功铺公园相继建成,只是镇安县扎实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镇安持续加大对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的“微改造”,先后建成21个公园,不断刷新城市颜值,初步形成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公园圈、15分钟便民圈。
  如果说街道、公园、广场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老旧小区就是城市的“里子”。“里子”尽管隐蔽,但其品质优劣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
  “过去,我们小区还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地面,每逢雨季,污水横流,一片狼藉。空中电线交织如网,曾经的排污渠,就在新建的围墙外,经常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每当家中有客来访,都觉得尴尬,面子上过不去。”回忆往昔,黄金楼小区住户马怀里不禁摇头叹息。
  如今,步入黄金楼小区,只见墙面焕发出新的光彩,硬化后的路面整洁如新,停车位井然有序,还增设了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镇安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喆说,黄金楼小区始建于1994年,是典型的老旧、破损、无人管理的“三无”小区。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和管理,小区面临着屋面漏水、排水不畅、环境恶劣、管理缺失等诸多问题。
  2023年,县上启动了黄金楼小区改造项目,投入资金280万元,用于外墙翻新、道路硬化、新围墙建设以及充电桩增设等。改造后的小区,不仅消除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困扰,还提升了整个小区的安全性。
  改造后如何管理?又成了新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业主,小区利用停车区的收入,聘请了专职人员负责门卫和卫生管理工作。”张喆说。
  最新数据显示,镇安县已完成黄金楼、园丁楼等24个老旧小区改造,总投资3800万元,实施了79个城市更新和生态修复项目,改造了36.8公里的道路和2.8公里的防洪渠,提升了41条背街小巷的“颜值”,铺设了31.5公里的雨污分流管网,让32公里的线缆落地,新增了3000个公共停车位,搭建了智慧城管平台,安装了智慧路灯和公交站牌,有效提升了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
  如今,小城镇安从里到外焕发新生,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
  创新文明载体 引领时代新风
  看一座城市的文明细节,就医环境就是最好的角度。上午8时30分,镇安县中医医院一楼大厅里人头攒动,各个服务窗口有序排队,志愿者正悉心帮助患者解决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旁的服务岗内还配备了轮椅、储物柜、雨伞及健康宣教资料,方便患者随时取用。
  一旁的志愿者在热情地引导一位老人前往挂号处,耐心解答其疑问。患者李大爷感慨道:“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医生、护士服务态度也好。”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就医体验,医院还增设了无障碍设施,优化了导诊流程,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对医院而言,确保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体验到人文关怀,是塑造文明医疗环境的核心。患者作为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承受着疾病的折磨,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力图在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镇安县中医医院纪检室副主任徐敏说。
  小窗口,大文明。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窗口单位是服务民众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的关键所在。
  步入镇安县政务服务中心,只见窗明几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倡导文明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复印机、急救箱、轮椅、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文明的底蕴。
  一大早,大坪镇村民毛浓琴带着一摞厚重的文件,急匆匆赶到政务服务中心。见毛浓琴行动不便,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员郑蒙赶忙上前询问,得知其丈夫去年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她决定继续经营丈夫的药房,特意抽空来城里办理相关手续。
  法人变更牵涉审批、税务、公证等多个环节。考虑到毛浓琴路途遥远、行动不便,郑蒙为她提供了全面的代办服务,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所有手续。
  拿到变更手续后,毛浓琴满怀感激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真是帮了大忙。”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英振介绍,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中心特地增设了帮办代办服务窗口,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同时,还推出延时和预约服务,极大地拓宽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品质,确保每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既高效又便捷的服务体验。
  凭借卓越的服务质量和高效的办事效率,镇安政务服务中心在2021年荣获商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23年,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创建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镇安县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创建评选活动。目前,全县已涌现出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个、省级16个、市级96个、县级173个;打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5个;获评全国“最美家庭”1个、省级和市级文明家庭38个。
  如今,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文明的闪亮名片,深刻阐释了文明城市的深层含义,让文明之花在每个角落绽放。
  汇聚榜样力量 厚植道德沃土
  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风向标”。
  近年来,镇安县深入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积极树立和宣传道德模范,通过举办道德模范评选、好人好事发布等活动,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汇聚全城向上向善的力量。
  “人心要善,多做好事,心里才踏实。”2024年12月20日,刚从地里干完活回到家的刘宏祥,赶紧洗把手,准备给岳父端饭。
  53岁的刘宏祥是月河镇罗家营村脱贫户。27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半夜和早晨起床都要去看一下岳父。他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岳父,其腰椎以下不能动弹,万一渴了、病了,有个闪失可怎么办?
  在多年的照料中,刘宏祥和岳父处得像亲父子一般,他甚至比妻子更了解岳父的爱好和脾性,但一大家子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
  有一次,刘宏祥的父亲和岳父在聊天时起了点误会,要强的岳父一时想不开,坚持要回自己家。刘宏祥只得将他背回老家,暂时由妻子的叔叔照管。“就这也不放心,隔一天我们就跑回去看一次。”刘宏祥说。
  半年后,岳父也想通了,他心疼女儿女婿两头跑,就让刘宏祥又把自己接回去。
  “回来后,岳父给我说了很多心里话,他觉得自己给家里添负担了,心里过意不去。”刘宏祥却宽慰道,“爸,你不要觉得亏欠,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尽管把心放宽。”
  说到最后,两个人都哭了。
  “老刘是个大孝子,照顾老人多年,从没嫌弃过,即便是亲生儿女也难以做到,更何况他只是个女婿。”提起刘宏祥,村民总是赞不绝口。刘宏祥的事迹在村里广为流传,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2022年11月,刘宏祥荣获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镇安县不断加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力度,涌现出一批批“美德少年”,他们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同龄人向善向上。其中,“新时代好少年”田瑾瑄就是这群“美德少年”中的杰出代表。
  14岁的田瑾瑄是镇安县木王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她4岁时,父亲在矿山打工遭遇意外,双腿被砸断,从此只能依靠轮椅生活。9岁那年,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她的母亲选择离开,远赴他乡,从此田瑾瑄与父亲相依为命。
  自那时起,田瑾瑄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每天放学,她要为父亲煎药、准备饭菜、帮父亲按摩等。为分担家庭经济压力,每逢周末和假期,她就跟着邻居上山采挖草药,并学习喂养家禽和牲畜,来赚取一些家用。
  田瑾瑄说:“现在,我身边只有爸爸了。遭遇变故后,我担心爸爸想不开,就常常给他讲讲笑话、分享家庭趣事。天气好的时候,推他到外面转转,晒晒阳光,感受花香。慢慢地,爸爸的笑容多了起来。”
  那段日子,看着孝顺懂事的女儿,田瑾瑄父亲深受感动,决定重新寻找生活的出路,在街坊邻居的协助下,他在家中开起了小卖部,维持生计。
  在家中,田瑾瑄是孝顺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她是勤奋热心的学生,屡次被评为学习标兵和三好学生。同时,她还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好人好事的不断涌现,不仅标注着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镇安县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好人典范,其中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人荣登“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榜”、107人荣登“商洛好人榜”,相继培养出国省市“新时代好少年”75名……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不断为这座城市注入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成为镇安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倡导全民参与 共育文明之城
  一座文明之城,必是共建共享之城。唯有全民共建、人人参与,文明意识才能逐步唤起、养成,文明行为才能自发、持续,文明成果才能普惠、共享。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追求永无止境,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制度护航。
  2024年,镇安县围绕“文明家园、文明举止、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上网、文明待客、文明新风”七个维度,制定了《镇安文明有礼二十八条暨镇安市民文明公约》,通过明确的规范,引领居民自发遵守,满足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文明行为的迫切期待。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传。不久前,在茅坪回族镇茅坪社区陕南移民搬迁点,一场独具匠心的婚礼在举行。村干部化身为贴心的服务员,在酒席之间穿梭,整场婚宴虽简洁却不失庄重。
  “我们动员一对新人在遵循《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尽量精简婚事操办流程,一桌宴席不超过300元,礼金上限不超过100元。”茅坪社区干部王富胜说,“婚礼简办、新办是大家商定的规范,就要自觉地遵守。虽然形式简约了,但邻里互助、亲情爱意、喜庆热闹却一点都不少。”
  这一新风尚,源于镇安推行的《镇安文明有礼二十八条暨镇安市民文明公约》,它逐渐将文明礼仪渗透到千家万户。现如今,邻里之间更加和谐,陈规陋习得以摒弃,环境卫生也随之改善。与此同时,镇安县还巧妙采用“文艺+宣讲”模式,让各年龄段的居民都深刻理解了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近日,在永乐街道镇城社区丰景家园小区,孙先生满怀感慨:“大家齐心协力,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共同维护小区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就更和谐融洽,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镇安广泛开展“有礼镇村”“有礼企业”“有礼小区”“有礼家庭”等一系列活动的真实写照。此外,镇安还通过量化指标,设立“道德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明建设。在这里,居民的文明行为得以评估,形成积累,通过积分兑换实用物品,极大地调动大家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
  一座文明之城,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志愿者的群策群力、共同营造。
  深冬,寒气逼人。“红马甲”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成为这座小城别具一格的风景。
  “您好,过马路时,请看红绿灯,不要低头看手机。”县城的各个十字路口以及学校入口处,志愿者对行人进行文明引导。
  在青铜关镇,镇上领导、机关干部、社区志愿者30多人,对辖区内卫生死角、道路沿线及河道生活垃圾、公园中的枯枝落叶等进行全面清理,对赶集群众及摆摊人员进行规范劝导,整治车辆及摊点乱停乱放乱占行为,用实际行动提升和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村组社区,一个个身穿马甲的志愿者,或清理卫生,或文明引导,或理论宣讲,他们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暖心的风景。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个文明阵地,一群志愿者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镇安县志愿服务团队已增至210个,志愿者人数突破1.2万人,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2000场,受众12.4万多人。他们用奉献和爱心引领风尚,传递着城市文明,成为文明县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同在一方热土,共建文明家园。镇安人深知,城市的发展,乡村的振兴,最终还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人与城之间的守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每天都在镇安上演。这座有情怀、有温度的小城,始终在打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