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人头壶入选 央视《文博日历》
文章字数:485
本报讯 (记者 黄朝梅)2024年12月30日,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在央视与112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文博日历2025年》中,陕西5家博物馆的15件馆藏文物入选。其中,在我市洛南县出土的红陶人头壶文物名列其中。
“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了这件人头壶,跨越历史长河,至今仍容颜清晰。”这是央视《文博日历》中对珍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红陶人头壶的一段描述。
红陶人头壶出土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1953年当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时发现的。整件文物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壶体使用原始红陶烧制而成,可以看到脖颈以上的“人头”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壶部分应该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人头部分与壶身浑然一体,人头似微微仰望,面部柔和,嘴角微翘,似乎在微微一笑。陶壶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而成,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是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也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据了解,本次入选的文物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们登上《文博日历2025年》,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文物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商洛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了这件人头壶,跨越历史长河,至今仍容颜清晰。”这是央视《文博日历》中对珍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红陶人头壶的一段描述。
红陶人头壶出土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1953年当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时发现的。整件文物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壶体使用原始红陶烧制而成,可以看到脖颈以上的“人头”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壶部分应该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人头部分与壶身浑然一体,人头似微微仰望,面部柔和,嘴角微翘,似乎在微微一笑。陶壶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而成,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是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也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据了解,本次入选的文物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们登上《文博日历2025年》,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文物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商洛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