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李家村的冬天
李志锋
文章字数:1424
  提到李家村,心怀感恩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一个村庄,一百多户人家,感谢这个山窝窝,养育了祖辈们、爷爷、爸爸和我。
  家住湖北枣阳县(现在为市),祖先当官来陕南。这是许多村民堂屋春节悬挂的一副对联,追忆被遗忘的李家村来历,也只能从这里找到一点答案。
  四面环山的村子,并不富饶,经历岁月洗礼之后,瓦房慢慢消失,取代祖辈智慧的是水泥砖块砌起的两层小楼房。虽然,每一栋楼房的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但与那些开裂透风的土房子相比,安全系数更高,抵抗风雨的耐力更强,人们住在里面心里更加踏实。
  秋天过后,庄子里的人期盼一场雪的到来。靠天吃饭的人们,秋收之后快速整理田埂,霜降前一周完成冬小麦种植,然后等一场大雪前来保暖和补充水分。大山,无论风怎么吹,不管空气变得多么寒冷,该掉落的叶子始终不会怜悯村民,一直以来我行我素。那些松柏最懂人心,倔强地保持着绿意,不受任何外力操控和威胁。这黄中透绿、绿中泛黄的景象,在一场雪的操持下显得尤其美丽迷人。
  而今,村庄里的年轻人去了山外打拼,留守的只有一些老人和极少数的妇女儿童,他们是这个村庄的忠实守护者。若是这些有生力量离去,原本十分热闹的村子将会变成一个空壳。最近几年,大部分年轻人去山外打工后,将房子买在了城里,已很少回村。相反,村子里离世的人越来越多,田间地头的新坟墓每年都在增加,行进在田间小路上,有一种压抑感和恐惧感。
  晒太阳自古以来是村里人越冬最美妙的一种生活方式,找一处避风向阳的地方,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男人们吸着旱烟,闭目养神想心思。女人们则闲不住,做着针线活聊着家长里短。
  无雪的日子,大部分村民没这么悠闲,他们得抓住雪落山梁之前上山砍柴。草木,是村民生活的必需品,饭可一顿不吃,柴火不能断供。否则,漫漫寒夜很难熬过。
  这个季节,草木缩水,重量减轻不少,刚好有大把空闲时间,人们便抓住良机上山砍柴,割一些杂草或伐一些枯树回来,劈好打垛晾晒,供冬天取暖和来年做饭生火之用。
  儿时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的快乐已经不复存在。大雪落下,看家护院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便回到了床上,吃饭睡觉成为冬天最重要的事。老人不懂智能手机,电视成为唯一伴侣,秦腔是他们的最爱,手里的遥控器每隔几十分钟就要按一遍,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如果实在找不到,找一部乡村剧或抗战剧,一个人痴痴地观看,傻傻地笑,自言自语地说。
  他们把观赏的心得说给自己听,讲给四面的墙壁听,不管有没有人前来回应。他们知道,如果一直保持沉默,不加强语言训练,很快自己便会失语。那样,将是多么可怕的事。
  照顾孩子的妇女,与二三十年前的女人相比,幸福了不少。此时,抱着孩子往床上一坐,打开手机开始刷,刷笑话、刷韩剧、刷抖音,刷得兴致来了跟着录个表演秀发个朋友圈,刷到喜欢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来个网购,刷到不开心的打电话骂骂男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冬天的乐趣。
  春节是村庄活过来的时候。那些在山外打拼的年轻人,开着自己的大奔,带着一家人回到村子看望老人。一车子年货,有鱼有鸡有虾有大肉,还有一些村子里见不到的稀奇蔬菜,看得老人眼花缭乱。虽然,一些东西吃不惯,他们也乐在其中,毕竟等这一天到来已经三百多天了。
  此时,他们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忙得不亦乐乎。只要能留住孩子、孙子们多待几天就够了,到了这年纪还能祈求什么呢?他们拿出一年来准备好的美食,招待这些“稀客”,这是冬日里最大的幸福。
  春节过后,天气开始变暖。田野复活过来,每个夕阳西下时,多出弯曲的身影和忙碌的叹息。带给村庄的绿,开始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