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心用情筑牢“温暖防线”
——洛南多措并举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文章字数:1773
  本报通讯员 毕波波
  岁末寒冬,群众冷暖牵动人心。
  入冬以来,洛南县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提早谋划,主动作为,积极落实省、市及相关部门关于今冬明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及安全工作的相关部署和要求,深入受灾群众、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家中走访慰问,及时了解困难群众所需所想,用足用活各项救助保障政策,以更有温度、更及时的救助服务倾力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倾听需求
  “老人家,你身体怎么样啊?”“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要及时跟我们说,外出一定要注意安全。”“最近天冷了,家里用什么方式取暖的啊?一定要注意冬季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一床崭新的棉被,几句贴心的话语,让老人心里暖洋洋的。这是洛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近期开展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摸排走访工作时的一幕。
  为保障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洛南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带队,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配合,兵分三路,开展集中走访慰问工作,了解困难群众生活实际,倾听心声需求。慰问组每到一处,为他们送上慰问品的同时,在话家常中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生产生活情况,全面了解面临的实际困难,并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11月1日,2024年洛南县“寒冬送温暖”活动全面启动,全县3257户困难群众相继收到了县委、县政府送去的米、面、油、棉被、电热毯、电炒锅等不同类别的慰问物资,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寒冬时节党和政府的浓浓关爱。
  办好实事
  寒冬虽冷,关爱暖心。
  为进一步保障冬季流浪流动等临时遇困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洛南县组织人员加强夜间街面巡查,对桥涵、工地、废弃厂房、车站等重点部位加大巡查的范围、频次、强度,目前已救助流浪流动人员25名。同时,对全县9所区域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的消防设施、取暖设备、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以及紧急医疗救助准备情况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民政福利机构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在对困难群体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群众的需求,县民政部门迅速储备物资,向各镇(街道)拨付2024年临时救助储备金240万元,用以采购御寒棉衣1000套、棉被1000床、床单1000件、电炒锅1000个、电热毯1000床、暖手宝1000个、小饭桌2300个,所有物资通过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合理分配到每一户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各类物资、生活用品等慰问金480余万元。并为低保对象、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众发放取暖补助823.44万元。
  洛南县还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的安全温暖过冬,根据需求,为全县550名农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送去了羽绒冲锋衣、护手霜、围巾等过冬礼包和冬季安全手册,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安心、放心。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扶贫帮困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开展“共创文明社区”关爱老人服务活动,为困难老年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兜底保障
  按照应帮尽帮、应救尽救、精准救助的原则,洛南县民政局及各镇(街道)纷纷行动起来,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无着落人员和流动流浪等困难群体进行摸排,按照“人员分类”“帮扶方式”等内容建立困难群众救助台账,并根据重点群体、重点对象特殊性分类施策,给予128人困难临时救助资金12.4万元,为18户、54人申请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切实落到实处。
  洛南县民政部门强化同人社部门的沟通对接,对因失业等导致收入不稳定困难群众,加强临时救助与失业保险的政策衔接,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临时遇困人员渡过难关。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功能,将人社部门失业人员数据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通过线上“大数据”预警和线下人工主动核查,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瞄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每季度与医保、教育、人社、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分析筛查有潜在风险的对象。对“三类人员”以及无劳动能力户、残疾人等进行监测预警信息排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对因生病加重医疗负担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人口,各镇(街道)加强临时救助与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的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全县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6266人822.42万元。其中,对突发急难型临时救助285人次,救助资金53.25万元;对因病因学等因素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期内出现困难的家庭开展支出型临时救助5981人次,发放资金769.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