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项目建设正酣 击鼓奋楫向前
——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系列报道之丹凤篇
文章字数:2257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时维冬月,万物蓄势,正是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期、黄金期。12月24日,丹凤县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棣花葡萄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现场举行。
  穿行在丹凤县重点项目建设的各个地方,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批批重大项目火热推进,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正酣,一座座产业平台拔地而起,大项目、好项目在丹凤落地生根,彰显出丹凤县项目建设的“速度”和“热度”,一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拔节生长。
  “腾笼换鸟”盘活闲置资源
  12月19日,走进丹凤中小企业孵化园的陕西朝阳动力电池总装基地项目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储能电池。成吨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在这里研发组装,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源、新能源汽车和船舶、光伏储能电站。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抢得时间就意味着抢占先机。为推动朝阳动力电池项目加快落地,丹凤县高新区果断腾退了园区4家低效僵尸企业,腾出3栋厂房共计3万平方米,并对厂房全面改造,相关设备也进行了高度定制化、紧凑化、轻量化升级。项目从开始洽谈招引到建成试产,仅用不到10个月时间,盘活了闲置资源,提升了亩均效益。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3亿元,一期项目投资1.8亿元,建设储能电池全链条生产车间、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项目总部基地、动力和储能电池研发中心;二期投资1.5亿元,建设大圆柱磷酸铁32140/46140动力电池生产线和动力电池PACK线。目前,一期已经建成投产运营。项目建成达产达效后,亩均产值可达6670万元、亩均税收670万元,带动就业300多人。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源和创新驱动。土地、厂房作为发展的硬件,必须精打细算、高效利用。近年来,丹凤县抓住“筑巢引凤、腾笼换鸟”两条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标准化厂房,配齐基础设施;同时,提升准入门槛,清理僵尸企业,退出低效企业,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净笼迎俊鸟”的效应在丹凤县高新区正在显现。
  “链上开花”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在新雨丹中药科技食药园项目生产车间,浓郁的药材味道扑鼻而来,经过良种选育茁壮成长的天麻、五味子、黄芩、山茱萸等道地药材经过工人洗润、切片后,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被制成片剂、汤剂、食品等,在中药材仓储厂房,药材运输车辆进进出出,从秦岭深处广销海内外。
  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建设4.1万平方米科技研发楼、药品制剂车间、食品车间、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等生产用房以及4700平方米秦岭中医药博物馆和配套设施。项目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制剂研发、医械制造、科普研学于一体,目前已建成投产运营。达产达效后,亩均年产值1140万元、亩均税收1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项目建设过程中,围绕打造首发经济目标,丹凤县与中国检科院联合建设秦岭中药材溯源体系平台,并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16个中药材校企联盟。首次引进13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共建科研平台86个、在研项目20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24项,建成山茱萸、天麻等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
  11月29日,首届世界草药医学发展大会在丹凤县召开。12个国家、125家中外企业参展,发布了世界草药发展《丹凤宣言》,建立了“大秦岭中草药卓越中心”。 
  项目“链上开花”,产业“顺藤结果”。按照“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的思路,新雨丹公司作为链主企业,培育带动永福工贸等4家公司为龙头企业,在12个镇(街道)建成67个示范种植基地,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26.7万亩,3.2万户群众户均年增收2.5万元。目前,新雨丹公司在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仓储、物流、检测、溯源等方面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达产达效后年综合产值10亿元。
  另外,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又引进2条小分子中药材生产线及江苏大为年产5000台B超机和南京康倍得年产6500万片透皮贴剂生产线,并联合相关企业创建了秦岭药膳数字化营销中心,形成了药品生产、特医食品、医疗器械、数字营销四个方面的集群效应。
  科技赋能打造低空经济新引擎
  测试飞行、产品组装、研发试制……冬至过后,丹凤县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产业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产业园展厅,多种规格的超大翼展固定翼、多旋翼飞行器令人目不暇接,经过编组的无人机在算力中心支撑下可进行飞行表演、遥感监测、低空遥感等活动。
  “我们2020年研发生产的新一代6轴行业级多旋翼纯电无人机,刷新了2米以下轴距多旋翼纯电无人机的续航记录。”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翔勇说。其实,早在2020年,丹凤县通过招商引资,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在丹凤工业园区成立。
  在制造方面,中天禹辰通过引进全球领先的加工制造装备,建成了多条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除了航电系统外,其他无人机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自主生产,同时还具备超大翼展固定翼、多旋翼飞行器的整机生产能力,年可生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能力和算力平台,现已建成地面指挥、飞行控制等“四个中心”。
  为推进科技赋能,打造发展“创新地”,中天禹辰聚焦地理测绘、低空遥感等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应用场景,组建了9支无人机专业飞行编队,先后参与实施了陕西交控路网桥梁检测、甘肃省撂荒地识别、青海省国土调查以及多地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等综合应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解决“低空经济”卡脖子技术,中天禹辰长期与长安大学、陕煤研究院、中国电子五十四所合作,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21人,已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0余项。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分实景三维等两项技术和“碳基吸波”隐身无人机等三款机型,在军民两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持续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潜力,增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