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山村学校走出三位作家
文章字数:4377
11月15日,陕西作家陈仓走进商洛学院,向广大师生作了一场《天才就是一直朝前走》的报告。昔日同窗闻讯赶来,大家共同回忆求学之路,回望起为理想而努力的青春岁月。陈仓感慨地说:“人世间哪里有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心无旁骛一直朝前走。峦庄中学是我人生的重要一站,我的文学梦就是从那里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陈仓所说的峦庄中学,位于丹凤县北山深处的峦庄镇。在他的记忆中,峦庄中学当年全县有名,学校升学率数一数二,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很多县城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我和作家黄朴、陈年喜都是从峦庄中学毕业的。”说到此,他满脸的欢喜与骄傲。
同一位老师的文学启蒙
初冬的阳光照耀在峦庄中学的校园里,正是下课时间,孩子们欢声笑语,闪动着青春的光芒。年少时在这所学校读书,工作后又在此执教的教师林谋华说起学校曾经的荣光,自豪写在了脸上。
从青春年少到双鬓生华发,流逝的岁月里,始终存放着最美好的记忆。林谋华记得,那个时候,学校有两位老师特别厉害,其中一位就是教语文的周永康。他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在他的引导与托举下,一批批学子通过努力学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周老师还爱好文学、会写乡戏、能拉会唱,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同时,又把文学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周老师是我的恩师,虽然当时是个懵懂的少年,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就是喜欢这位语文老师。”第五届柳青文学奖得主、陕西省人大报刊社社长黄朴说。在黄朴的印象中,周老师身形高大,皮肤白皙,看起来儒雅谦和,但上课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自己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总是盼着被周老师提问、表扬。那个时候,上周老师的课就是他最大的快乐,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中学时爱写作文,而后懵懵懂懂地走上文学之路,和周老师的引导、培养分不开。“是周老师,把我的特长最大化、最优化的。”
陈仓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六届柳青文学奖得主。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总会让学生走得更远。陈仓记得,自己是在周老师的课堂上突然间顿悟的。有一天,周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那种认真而又坚定的眼神打动了他。他就想,是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留下一点什么,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中学毕业后,陈仓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诗集,在当时,那只能算是一个小册子。有次陈仓回家经过峦庄街道,碰到周永康老师,去他家闲聊,周老师从抽屉取出了陈仓的诗集,郑重地说:“元喜,你的诗写得很好,大部分我都读过了!”陈元喜是陈仓的原名,他听到周老师的话惊奇不已:“老师,你哪里来的这个小册子?”周永康爽朗地一笑:“我在丹凤邮局门口的书摊上看到一本书,作者不就是我的学生嘛,于是花两块钱买了回来。”周老师的这番话像一束光,照亮了他黯淡而又迷茫的青春,也温暖和鼓励着他好好写下去。后来回老家,陈仓给周老师捎过两本自己的新书,小镇没有多少人读文学书籍,能与之交流的唯有周老师。于是,周老师便成了“最懂他的人”。
三十多年后,周永康老师激励学生的话,还回响在著名诗人、散文家陈年喜及其他学生的耳畔。他们记着周永康老师“以勤补拙”,一心带动更多山里娃考上心仪的学校,每天中午吃完饭就立刻赶到学校的匆匆步伐;记着冬天的早上起床铃响过,周永康老师跑到男生宿舍,边揭被子边喊他们起床,连拍带吓唬时的场景;也记着因一句“苛政猛于虎”,周老师给他们讲古代赋税制度,讲《捕蛇者说》《石壕吏》,讲封建制度下生民的艰辛与无奈时,那时而低沉、时而悲愤的语调。峦庄中学校友余英和方传亮共同回忆起周永康老师时,齐声背起了《岳阳楼记》,感情充沛,流利得挑不出一点儿错处。他们笑着说,正是在周老师的生动讲解和严格要求下,才背下了这些古文名篇,时至今日仍刻在脑海深处。
几十年过去了,一茬一茬的学生在老师的培育下考上了学,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启了每个人的追梦人生。2018年9月,80多岁的周永康去世,几十名学生上门吊唁。眼下在峦庄中学,有十几名老师都曾是本校的学生。在三位作家曾经奔跑过的校园里,他们接过周永康等老师的接力棒,用自己的肩膀,托举更多的梦想。
同一片乡土的文学滋养
从丹凤县城东,沿丹峦路一路向北,翻过元岭,便进入莽莽群山。
这里的山群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叫蟒岭。以峦庄中学为中心,陈仓、黄朴、陈年喜分别居住在大山褶皱的塔尔坪、黄柏岔、峡河。
这三个地方,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分别属于丹凤县的庾岭镇和峦庄镇。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承载着乡音、乡俗、乡情,诗意温情的乡间文化,共同滋养着三名作家。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我们创造了最初的文学氛围。”黄朴谈道,家乡物产丰富,美得像个世外桃源,且不说山里的各种珍稀动植物,单就门前奔流不息的小溪,山坡上争奇斗艳的花朵,草间的虫鸣,夜空的星光和田里的萤火虫,都给了他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长沙举行的“2024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上,陈年喜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地处两省三县的夹角地带,那里盛产孝歌、花鼓、数不清的俚语,那些曲调、那些民声,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风雨和气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生命和文学的底色。高中毕业后,他在家乡一边干农活,一边放牛。一年四季,天天日子仿佛一样,又仿佛不一样。在季节变换中,一边看牛儿悠闲地吃草,一边对着茫茫大山打着自己的腹稿。那个时期,他为家乡写出了不少诗作,发表在《陕西日报》等报纸杂志上。
“这片土地,是真正的南北文化交汇地,秦地、楚地以及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使得这个地方乡间文化丰富多彩,所以这地方的人也格外有灵性。”陈仓说道。
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风土民情及历史资料可考,这里的大部分人祖上多是从南方移民过来的。至今,他们这些后人还保持着南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时候,陈仓最喜欢看戏,那些黄梅戏、豫剧、商洛花鼓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表演者的一句道白、一个动作,都让他回味良久。逢年过节时,群众自编自演的戏,通俗简洁的语言,粗糙简单的表达,却常常能直击内心。这些乡戏,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老师周永康也曾是这些乡戏的编者和演奏者。
“唱孝歌”也是当地的乡间民俗之一,至今依然在峦庄一带流传。只要回老家时碰上,黄朴总要去听一听,用他的话说:“那腔调一起,人不由得就从心底生出悲怆之感。”陈年喜的父亲是个木匠,走乡串户为人干活,他粗通文史,能讲《史记》,是远近闻名的孝歌“歌手”。他的母亲年轻时喜欢哼唱地方小曲,劳作中或是哄孩子时,不知不觉中把古老的歌词和哀婉的旋律烙进了陈年喜心里。
那个年代,人们在无助时,常常会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赋予鬼神,乡间流传着许多鬼故事。三位作家也像其他小孩子一样,听村里老者讲各种各样的鬼故事,再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让这些故事在心底生根、发芽,从自己的身体中抽出枝叶,演绎出更多的故事。
乡村人日子贫穷,却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书籍。黄朴最爱看的就是《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之类的小说,他不仅自己看,还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把它讲给同样爱听“古经”的父亲听,一遍遍地讲述,让他在大的故事框架下,演绎出不同的小细节来,父亲常夸赞他:“讲得好,我看你能当个说书的,混个饱肚子!”陈年喜也是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从乡间搜罗来的五花八门的书籍,如《易经》《故事会》《今古传奇》《资本论》等,大量的阅读以及乡土文化的浸润,为他走上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一种精神的文学坚守
1988年,黄朴离开峦庄,开始新的求学生涯。1998年,陈仓背起行囊,翻过秦岭寻求新生活。1999年,陈年喜走出峡河,到外面的金矿上去打工。
“走出去”是命运使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选择。
在汉中求学期间,黄朴开启了人生的美妙时刻。他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也能读到更为丰富的书籍。在那时,他开始发表作品,有意或者无意地书写生活,抒发感情。此后,走上工作岗位,写作从爱好到习惯,最后成为生命中不离不弃的一部分。“文学是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是生活的引领、灵魂的安妥、精神的寄托。”黄朴谈道,早期由于生活压力,他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写作,只能断断续续写一些小文章,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让他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社会,积累素材。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多元的体验,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从胸中喷涌而出,促使他写出了《一个人的年夜》《白豆的远大理想》《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新生》《镀金时代》《如我》《隐入黄昏》等,这些直击心灵深处和反映生命底色的篇章。
陈仓曾在古城西安、北京落脚,最终像一只鸟儿一样,栖居上海。在上海与老家的一次次穿梭中,他切身体会到了家乡人生存之艰难,城市化进程中和家乡人一样的进城农民眼中的无奈、委屈与精神上的飘零。陈仓深有感触,他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而真正的创作者,是塔尔坪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于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回望打量家乡的亲人,以他们为原型,写出了“进城系列”“扎根系列”“安魂系列”等农民大迁徙中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正是这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让他成为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
陈年喜走得更远。先是河南,再到新疆,哪里有矿洞,他就去哪里。如果不是2015年查出尘肺病,他还要出国去打工。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场景。最初的日子,在地心爆破,每天游走于生死间,生活的重担、工作上的危险与疲累,让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青年多了几分倾诉欲。每天晚上,在工友喝酒打牌的吵闹中,他趴在火药箱子上写诗。“写作是个体体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受不一样,对生活的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我从来不模仿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作。”对于文学,陈年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生活、人群组成了一面镜子,文字就是映现在镜子里的相,它形成并影响着文学,反之,文学也生成影响着生活与世界。它们彼此原生、变异、忠诚、修正。”山河万里,甘苦自知。直面自己的矿工生活,他写出了震撼人心的《炸裂志》《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以粗粝的呐喊,鼓舞和感动了无数读者;他怜悯、珍爱身边小人物,写出了《微尘》,记录他们的故事;如今,走遍祖国各地,骨子里装着大江大河的他又回望故乡,探寻文学之根,用细腻温暖的笔触描述家乡峡河。
写自己、写亲人、写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无论是“柳镇”还是“塔尔坪”抑或“峡河”,折射到中国地理版图上,都是以峦庄小镇为圆心的周围几十里的来来去去的人,枯枯荣荣的草木。这里是三位作家的文学之根,是他们灵魂深处最牵挂的地方。几十年的写作,作家都是在用不同视角、不同方式记录生活、记录家乡。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不经意的秋风,吹黄了山间一茬又一茬的野芦苇,峦庄中学依旧屹立在时光中。“勤学苦练,争取翻过秦岭”的呼喊声言犹在耳,如今三位作家已走向全国,甚至以文学的方式与世界交融。他们的故事,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奔赴梦想,奋力前行。
陈仓所说的峦庄中学,位于丹凤县北山深处的峦庄镇。在他的记忆中,峦庄中学当年全县有名,学校升学率数一数二,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很多县城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我和作家黄朴、陈年喜都是从峦庄中学毕业的。”说到此,他满脸的欢喜与骄傲。
同一位老师的文学启蒙
初冬的阳光照耀在峦庄中学的校园里,正是下课时间,孩子们欢声笑语,闪动着青春的光芒。年少时在这所学校读书,工作后又在此执教的教师林谋华说起学校曾经的荣光,自豪写在了脸上。
从青春年少到双鬓生华发,流逝的岁月里,始终存放着最美好的记忆。林谋华记得,那个时候,学校有两位老师特别厉害,其中一位就是教语文的周永康。他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在他的引导与托举下,一批批学子通过努力学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周老师还爱好文学、会写乡戏、能拉会唱,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同时,又把文学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周老师是我的恩师,虽然当时是个懵懂的少年,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就是喜欢这位语文老师。”第五届柳青文学奖得主、陕西省人大报刊社社长黄朴说。在黄朴的印象中,周老师身形高大,皮肤白皙,看起来儒雅谦和,但上课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自己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总是盼着被周老师提问、表扬。那个时候,上周老师的课就是他最大的快乐,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中学时爱写作文,而后懵懵懂懂地走上文学之路,和周老师的引导、培养分不开。“是周老师,把我的特长最大化、最优化的。”
陈仓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六届柳青文学奖得主。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总会让学生走得更远。陈仓记得,自己是在周老师的课堂上突然间顿悟的。有一天,周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那种认真而又坚定的眼神打动了他。他就想,是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留下一点什么,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中学毕业后,陈仓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诗集,在当时,那只能算是一个小册子。有次陈仓回家经过峦庄街道,碰到周永康老师,去他家闲聊,周老师从抽屉取出了陈仓的诗集,郑重地说:“元喜,你的诗写得很好,大部分我都读过了!”陈元喜是陈仓的原名,他听到周老师的话惊奇不已:“老师,你哪里来的这个小册子?”周永康爽朗地一笑:“我在丹凤邮局门口的书摊上看到一本书,作者不就是我的学生嘛,于是花两块钱买了回来。”周老师的这番话像一束光,照亮了他黯淡而又迷茫的青春,也温暖和鼓励着他好好写下去。后来回老家,陈仓给周老师捎过两本自己的新书,小镇没有多少人读文学书籍,能与之交流的唯有周老师。于是,周老师便成了“最懂他的人”。
三十多年后,周永康老师激励学生的话,还回响在著名诗人、散文家陈年喜及其他学生的耳畔。他们记着周永康老师“以勤补拙”,一心带动更多山里娃考上心仪的学校,每天中午吃完饭就立刻赶到学校的匆匆步伐;记着冬天的早上起床铃响过,周永康老师跑到男生宿舍,边揭被子边喊他们起床,连拍带吓唬时的场景;也记着因一句“苛政猛于虎”,周老师给他们讲古代赋税制度,讲《捕蛇者说》《石壕吏》,讲封建制度下生民的艰辛与无奈时,那时而低沉、时而悲愤的语调。峦庄中学校友余英和方传亮共同回忆起周永康老师时,齐声背起了《岳阳楼记》,感情充沛,流利得挑不出一点儿错处。他们笑着说,正是在周老师的生动讲解和严格要求下,才背下了这些古文名篇,时至今日仍刻在脑海深处。
几十年过去了,一茬一茬的学生在老师的培育下考上了学,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启了每个人的追梦人生。2018年9月,80多岁的周永康去世,几十名学生上门吊唁。眼下在峦庄中学,有十几名老师都曾是本校的学生。在三位作家曾经奔跑过的校园里,他们接过周永康等老师的接力棒,用自己的肩膀,托举更多的梦想。
同一片乡土的文学滋养
从丹凤县城东,沿丹峦路一路向北,翻过元岭,便进入莽莽群山。
这里的山群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叫蟒岭。以峦庄中学为中心,陈仓、黄朴、陈年喜分别居住在大山褶皱的塔尔坪、黄柏岔、峡河。
这三个地方,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分别属于丹凤县的庾岭镇和峦庄镇。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承载着乡音、乡俗、乡情,诗意温情的乡间文化,共同滋养着三名作家。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我们创造了最初的文学氛围。”黄朴谈道,家乡物产丰富,美得像个世外桃源,且不说山里的各种珍稀动植物,单就门前奔流不息的小溪,山坡上争奇斗艳的花朵,草间的虫鸣,夜空的星光和田里的萤火虫,都给了他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长沙举行的“2024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上,陈年喜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地处两省三县的夹角地带,那里盛产孝歌、花鼓、数不清的俚语,那些曲调、那些民声,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风雨和气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生命和文学的底色。高中毕业后,他在家乡一边干农活,一边放牛。一年四季,天天日子仿佛一样,又仿佛不一样。在季节变换中,一边看牛儿悠闲地吃草,一边对着茫茫大山打着自己的腹稿。那个时期,他为家乡写出了不少诗作,发表在《陕西日报》等报纸杂志上。
“这片土地,是真正的南北文化交汇地,秦地、楚地以及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使得这个地方乡间文化丰富多彩,所以这地方的人也格外有灵性。”陈仓说道。
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风土民情及历史资料可考,这里的大部分人祖上多是从南方移民过来的。至今,他们这些后人还保持着南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时候,陈仓最喜欢看戏,那些黄梅戏、豫剧、商洛花鼓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表演者的一句道白、一个动作,都让他回味良久。逢年过节时,群众自编自演的戏,通俗简洁的语言,粗糙简单的表达,却常常能直击内心。这些乡戏,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老师周永康也曾是这些乡戏的编者和演奏者。
“唱孝歌”也是当地的乡间民俗之一,至今依然在峦庄一带流传。只要回老家时碰上,黄朴总要去听一听,用他的话说:“那腔调一起,人不由得就从心底生出悲怆之感。”陈年喜的父亲是个木匠,走乡串户为人干活,他粗通文史,能讲《史记》,是远近闻名的孝歌“歌手”。他的母亲年轻时喜欢哼唱地方小曲,劳作中或是哄孩子时,不知不觉中把古老的歌词和哀婉的旋律烙进了陈年喜心里。
那个年代,人们在无助时,常常会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赋予鬼神,乡间流传着许多鬼故事。三位作家也像其他小孩子一样,听村里老者讲各种各样的鬼故事,再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让这些故事在心底生根、发芽,从自己的身体中抽出枝叶,演绎出更多的故事。
乡村人日子贫穷,却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书籍。黄朴最爱看的就是《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之类的小说,他不仅自己看,还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把它讲给同样爱听“古经”的父亲听,一遍遍地讲述,让他在大的故事框架下,演绎出不同的小细节来,父亲常夸赞他:“讲得好,我看你能当个说书的,混个饱肚子!”陈年喜也是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从乡间搜罗来的五花八门的书籍,如《易经》《故事会》《今古传奇》《资本论》等,大量的阅读以及乡土文化的浸润,为他走上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一种精神的文学坚守
1988年,黄朴离开峦庄,开始新的求学生涯。1998年,陈仓背起行囊,翻过秦岭寻求新生活。1999年,陈年喜走出峡河,到外面的金矿上去打工。
“走出去”是命运使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选择。
在汉中求学期间,黄朴开启了人生的美妙时刻。他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也能读到更为丰富的书籍。在那时,他开始发表作品,有意或者无意地书写生活,抒发感情。此后,走上工作岗位,写作从爱好到习惯,最后成为生命中不离不弃的一部分。“文学是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是生活的引领、灵魂的安妥、精神的寄托。”黄朴谈道,早期由于生活压力,他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写作,只能断断续续写一些小文章,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让他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社会,积累素材。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多元的体验,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从胸中喷涌而出,促使他写出了《一个人的年夜》《白豆的远大理想》《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新生》《镀金时代》《如我》《隐入黄昏》等,这些直击心灵深处和反映生命底色的篇章。
陈仓曾在古城西安、北京落脚,最终像一只鸟儿一样,栖居上海。在上海与老家的一次次穿梭中,他切身体会到了家乡人生存之艰难,城市化进程中和家乡人一样的进城农民眼中的无奈、委屈与精神上的飘零。陈仓深有感触,他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而真正的创作者,是塔尔坪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于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回望打量家乡的亲人,以他们为原型,写出了“进城系列”“扎根系列”“安魂系列”等农民大迁徙中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正是这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让他成为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
陈年喜走得更远。先是河南,再到新疆,哪里有矿洞,他就去哪里。如果不是2015年查出尘肺病,他还要出国去打工。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场景。最初的日子,在地心爆破,每天游走于生死间,生活的重担、工作上的危险与疲累,让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青年多了几分倾诉欲。每天晚上,在工友喝酒打牌的吵闹中,他趴在火药箱子上写诗。“写作是个体体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受不一样,对生活的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我从来不模仿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作。”对于文学,陈年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生活、人群组成了一面镜子,文字就是映现在镜子里的相,它形成并影响着文学,反之,文学也生成影响着生活与世界。它们彼此原生、变异、忠诚、修正。”山河万里,甘苦自知。直面自己的矿工生活,他写出了震撼人心的《炸裂志》《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以粗粝的呐喊,鼓舞和感动了无数读者;他怜悯、珍爱身边小人物,写出了《微尘》,记录他们的故事;如今,走遍祖国各地,骨子里装着大江大河的他又回望故乡,探寻文学之根,用细腻温暖的笔触描述家乡峡河。
写自己、写亲人、写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无论是“柳镇”还是“塔尔坪”抑或“峡河”,折射到中国地理版图上,都是以峦庄小镇为圆心的周围几十里的来来去去的人,枯枯荣荣的草木。这里是三位作家的文学之根,是他们灵魂深处最牵挂的地方。几十年的写作,作家都是在用不同视角、不同方式记录生活、记录家乡。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不经意的秋风,吹黄了山间一茬又一茬的野芦苇,峦庄中学依旧屹立在时光中。“勤学苦练,争取翻过秦岭”的呼喊声言犹在耳,如今三位作家已走向全国,甚至以文学的方式与世界交融。他们的故事,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奔赴梦想,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