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不再闲 孤山气象新
文章字数:2191
![](/slrb/20241226/mhtml/e7c5829ffbd45bd5eb6ae9aaff514d6c_img_373_200_348_224.png)
![](/slrb/20241226/mhtml/e7c5829ffbd45bd5eb6ae9aaff514d6c_img_503_383_237_178.png)
![](/slrb/20241226/mhtml/e7c5829ffbd45bd5eb6ae9aaff514d6c_img_10_638_342_257.png)
12月21日,冬日清晨的第一缕暖阳宛如轻柔的金纱,悄然洒落在山阳县中村镇孤山村。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只见村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河水清澈见底,农田阡陌纵横,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有的在挖莲藕,有的在酿制苞谷酒,有的在制作手工挂面,有的在晾晒红薯粉条……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的生机与宁谧的祥和,似一曲冬日田园颂歌,悠悠扬扬,传颂着乡村振兴的绚丽华章。
循着空气中那氤氲的酒香,记者来到了村民李双学的院落。几名帮工正手持铁锨,快速翻拌着酒糟料,说笑声在空气中飘荡,让那酒糟料散发的酒香味愈发浓郁醉人。
在酿酒间,腾腾的热气与袅袅的酒香交织缠绕,晕染出生活的醇厚。李双学手握测酒器,专注地测量着酒精度数,见记者到来,他欣然打开了话匣:“想要酿出高品质的苞谷酒,在选料、浸泡、蒸熟、摊晾、发酵、蒸馏出酒、酒精度测试等流程上,一丝一毫都不敢疏忽。我家的苞谷酒以当地群众种植的玉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是地地道道的纯粮酒。”
据了解,李双学每年从入冬之后就开始酿制苞谷酒,一直要做到来年开春,酿酒1000多公斤,仅这一项的收入在四五万元。
“李双学可是村上的能人,早年间,他是十里八村有名的铁匠,村民打锄头等农具都找他,后来打铁需求减少,他便潜心琢磨酿制苞谷酒,想将老一辈传下的酿酒技艺发扬光大。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的酿酒技艺愈发精湛,酿制的苞谷酒酒色纯净澄澈,口感绵柔悠长,酒香芬芳四溢,常常供不应求。”正在帮忙拌酒糟料的村民李学勇说。
在孤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九眼莲种植基地里,十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挖九眼莲。他们每人负责一块区域,手中的铁锨起起落落,一锨接一锨,将淤泥轻轻翻起,节节莲藕似玉臂初露,柔滑细腻。
“我们舍弃了高压水枪冲洗的方式,而采用传统的人力采挖、去泥,只为更大程度地确保九眼莲的品质不受丝毫损伤。今年合作社试种九眼莲20多亩,亩产1000公斤以上,以24元每公斤计算,毛收益近50万元,远远超过了预期。明年计划再扩大规模,力争将九眼莲种植做成村上的支柱产业。”孤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巩燕荣高兴地说。
据了解,九眼莲是山阳县的特产,亦是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因横切面以髓为中心均匀分布9个气腔而得名,具有色白肉厚、味香甜脆、食后无渣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孤山村种植九眼莲历史源远流长,凭借良好的灌溉基础,加之独特的土质和适宜的光照条件,产出的九眼莲口感绝佳,在山阳县域内小有名气。
“近年来,孤山村依托‘孤山叠翠’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引导村民种植油菜、连翘、九眼莲等作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实现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张亚平说,特别是股份合作社流转水浇田种植九眼莲,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办起了农家乐,也让群众通过分红和务工实现增收。
“我父亲两年前患中风,行动不便,为了悉心照顾他,我无法出远门打工。所幸村上发展特色产业,我平日能在基地从事劳务,平均一天150元,挣钱顾家得以两全。”村民苟双智边采挖莲藕边说。
不远处,在村民巩吉成的场院里,一排排悬挂着的手工挂面宛若银丝般在面架上随风飘动,空气中都散发着阵阵面香,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面粉是自家种的小麦磨的,再经过和面、醒面、揉面、压面、开条、搓条、盘条、上杆、上架、拉长等多道工序,一架手工挂面才算完成。”巩吉成告诉记者,制作手工挂面是个辛苦活,但自己并不怕吃苦,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孤山村,像巩吉成一样年年坚持吊挂面的有十几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的并不以售卖为主,而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日斜西山,在孤山村后梁的半坡上,管水员李根榜正带人给裸露的自来水管包裹保温棉。由于坡度较大,他们相互搀扶,小心翼翼,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一节节水管包扎得严严实实。
“最近昼夜温差大,村上担忧水管上冻影响群众用水,协调来了保温棉,我们要趁着晴好天气,尽快把这项工作完成好,全力保障群众的用水安全。”李根榜坚定地说。李根榜今年63岁,担任村管水员以来,他一得空闲就会前往蓄水池查看蓄水情况,蓄水池建在半山腰,沿坡地爬上去大约需要半个小时。11月中旬,他因突发阑尾炎在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住院期间恰逢上游供水管道因道路施工损坏,他在微信群里及时向村民说明情况,并积极动员大家节约用水,出院后第一时间赶到蓄水池查看,迅速启动备用水源供水。
“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环境好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个个都有事干,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在河边散步的张全茂边说边指向路边的垃圾桶,“以前村民习惯在这块空地倒垃圾,既不卫生也不雅观,后来村上在这儿设置了垃圾桶,大家把垃圾都倒入垃圾桶,还有专人负责清运,舒心多了。”
近年来,孤山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毛坯房改造48户、厕所改造183座,修建通村通组路1.59公里,提升灌溉渠3公里,设置垃圾箱14个;孤山村还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群众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陋习,培育了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曾是秦岭山区群众一年的生活写照。而如今,冬季的孤山村,忙碌了近一年的村干部和村民告别了曾经的‘冬闲’传统,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心书写着‘冬忙’的增收传奇。”包村干部、中村镇农综站干部程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