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凤县城坐车去庾家河,顺着涌峪沟一直上,公路被两边的山岭重重包围着,路随着山的走向转,依稀人家都在坡跟,地势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最后上到一个叫界岭的地方。
上到山顶,天高云淡,山风呼呼,鸟儿鸣啾,周围重峦叠嶂,山里的风景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时也感到气温下降了许多,身上凉飕飕的,下山的路更是狭长,山坡上的植被很好,公路好像就是在原始森林里穿行,由于坡陡、弯急、路险,加之很少有人家,我们就感到格外刺激和惊险。不知不觉中长长的山路走完了,映入视野的是一排排不是很高的楼房,还有空中的高压线,四周被大山紧紧簇拥着,这就是庾家河。
街道上的人稀稀落落,能数得清,楼房不是很多,小饭店、理发店、小商店门可罗雀,卖菜的摊子上半天没有走过去一个人,街道十分钟就能走完。在这个地方,我待了四年多。
那个时候的庾家河看起来很荒凉,但政府的机构设置一应俱全,私人开的照相馆、肉店、旅社、理发店散落在不甚规则的街道角角拉拉,因是离县城远,外来的人不多,县上下乡的干部也都不愿意去这里,就显得很荒凉的样子。
街道呈“L”型,在“L”型的拐弯处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的地方,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那次开会的老房子还是原来的模样,门上有一块书有“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会议旧址”的牌匾,杨春荣的儿子、已经退休的教师杨青山仍住在老屋。屋子里的墙上挂满了当年参加庾家河战斗的老首长以及各级领导来这里凭吊和参观的照片,杨青山充当义务讲解员,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解曾经发生在他们家和七里荫岭上的那段光荣历史,讲到动情处,常常落泪……走完街道,匆匆上山,沿着不算宽阔的公路步行,一会儿就到了山顶,也许是年轻,也许是激动,也许是了却心愿,也许是一份牢记历史的责任感,我丝毫没有感到累,就沿着上纪念亭的水泥台阶拐了上去。几分钟过后,在山顶上一个开阔地带,一座仿古式的亭子矗立在眼前,上书“庾家河战斗纪念亭”八个烫金大字,苍劲、大气。亭子周围是红色地砖铺就的小广场,供观赏者瞻仰凭吊,在亭子的北边不同的位置竖起两个牌子,分别是军长程子华负伤处、副军长徐海东负伤处。四周的植被很好,对面就是高耸云端的龙骨岩,这七里荫就是一个狭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站在纪念亭前,遥想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在庾家河的日子里,我时常到纪念亭前走走,除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外,更多的是在感受一种爱国的情怀。斯人已去,斗转星移,那段历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当年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庾家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不也是当年烈士们的心愿吗?
离开庾家河快20年了,但我仍时时记起那段日子,几回回在梦里,我仍走在庾家河的街道上,站在高高的纪念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