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中药材成增收“金钥匙”
本报记者 王孝竹
文章字数:1039
  “这些都是我2022年种的苍术,明年就能成熟了。”12月21日,62岁的李刚正指着地里一大片枝干介绍。
  李刚正是商州区大荆镇石涧川村村民,他一辈子务农,从黄土地中刨出一家人的生计。
  2016年,大荆镇各村“两委”积极落实产业扶贫政策,鼓励村民种植中药材。李刚正在村上的支持下,开始了中药材种植。“起初,我种的少,种了1亩地的苍术。没想到,采挖时,收获了1000多公斤苍术,晾干后,卖了近2万元。”李刚正说,这次尝试坚定了他种植中药材的信心,他不但扩大了种植面积,还增加了品种,到今年,他种植苍术、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10多亩。
  “我们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为了帮助我们村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镇上干部经常入村调研,帮助我们村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全村种植中药材300多亩。”石涧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力介绍。
  大荆镇辖20个行政村、2个社区,这些行政村多数以种植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保障粮食作物稳定种植的基础上,各村积极谋划布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将那些长期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唤醒;另一方面,大力整治撂荒地,让曾经荒芜的田野重现生机。通过引导群众开展苍术、黄芪、板蓝根、猪苓、连翘、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构建起多元产业发展格局,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使得村民的收益稳步提升。
  油房村位于大荆镇西部,距镇政府15公里,曾是商州区高寒偏远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在镇村不断努力下,油房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借助扶贫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如今,油房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200亩,村民的年均收入相较过去有了显著增长。
  牛宝民是油房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他种植白及30多亩,他依靠中药材产业致富的同时,还主动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积极帮助其他村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只有整个村的产业都发展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我们的特色产业,助推我们的产业发展更加兴旺。”牛宝民说。
  近年来,大荆镇锚定乡村全面振兴航向,将特色产业作为关键突破口,全力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镇政府立足全局,深入调研各村实际,引导各村依循独特的地理风貌与土壤特质,量体裁衣地规划中药材种植蓝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
  大荆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出击,与多家药企构建紧密合作关系,搭建起稳固的产销对接平台,为中药材的销售畅通渠道,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由此,中药材种植在大荆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