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足马力忙建设 重点项目提速跑
文章字数:2662
本报记者 王天彤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放眼商州大地,项目建设却热度不降、力度不松、速度不减。塔吊林立的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日新月异的园区、蓬勃发展的基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升腾着发展热浪,跳动着奋进脉搏,记录着商州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迹。
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经济强。今年以来,商州区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紧紧扭住“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承载、城乡更新、以赛兴城”五大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增后劲,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次第落地开花,形成了“引育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
提质——科技点亮智慧渔业
商州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黄鱼沟村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商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12月19日,走进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在宽敞明亮的养殖车间,记者看到清澈的山泉水在养殖池中缓缓流淌,金鳟、虹鳟等冷水鱼在水中欢快游弋。
三岔河镇位于秦岭腹地,境内山大林密、植被丰厚,自然生态保护良好。“这里的山泉冬暖夏凉,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说。
该项目总投资3340万元,主要建设鱼菜共生工厂化示范车间2座,建设陆基圆桶84个、养殖水域7000立方米。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通过数字化装备化构建模块化、标准化、精细化养殖设施,实施水产动物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与生产,国内最先进的4.0版本鱼菜共生养殖模式正在这里得到应用。
据赵海蒙介绍,4.0智慧养殖系统,是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通过生态智能设计,实现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不仅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更用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冷水鱼产业绿色发展。
“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年产冷水鱼成鱼200吨、鱼苗1000万尾,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20个村集体年收入不低于180万元。”赵海蒙说,未来将在商州区规划建设一批数字化渔业工厂,提升改造部分传统养殖。同时,建设食品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园,实现区域渔业全产业链发展。
延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商州区聚力打好“四提攻坚战”,围绕电子信息类主导产业及上下游产品配套,加强政策协同,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2月20日,记者走进商洛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厅内陈列着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智能穿戴产品配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组装环节做好准备。
商洛中聚达智能穿戴及精密塑胶件生产项目位于商州区电子科技产业园,由商洛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建,是商洛现有光电显示、移动通信项目的补链项目,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延伸发展。同时,该项目也是商洛市域内首家服务于智能穿戴、移动通信产品的配套项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领域,可在商洛现有电子信息企业内互相合作,形成产业链内循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能1000万套以上,涵盖汽车、通信、消费电子、智能定位装备等多个领域,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远销南美、东南亚等地区。项目可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使附近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鹏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智能穿戴生产线6条、全自动喷墨生产线1条,安装精密塑胶件生产设备14台,同时配套建设办公、环保、消防等配套辅助设施。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6条生产线、14台精密塑胶件生产设备全部进场,1条全自动喷墨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为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熊鹏表示。
增效——走绿色发展之路
商州区抢抓西商融合发展机遇,主动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围绕“共享发展机遇、共建美好商洛”主题,建设商洛首家“互联网+环保包材+智慧物流”融合发展的大型印包定制产品企业。
9月21日,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商洛市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商州区成功签约食药品用环保新材料包装及容器生产项目。
该项目位于荆河生态工业园,总投资2.2亿元,其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为包装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在这里,传统机械式传动设备被高速伺服生产设备所取代,配套视觉检测系统,实现设备分组联机,年可生产各类可降解包装、容器36亿个,预计年产值2.3亿元。通过为全市食药品企业提供优质的本地化产品包装服务,打破商洛印包产品外购的局限,进一步延伸医药食品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化发展。
可降解餐饮具、外卖打包袋、纸质餐盒、饮品纸杯……在陕西东勋新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展厅,各式各样的包装袋让人眼花缭乱。走进车间,记者看到胶印柔印、冲压模切等先进设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可降解纸质容器、餐饮包装等环保产品,满足着市场多元化需求。
生态是优势,也是出路。“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环保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采用基于玉米淀粉、甘蔗渣、木浆等基础原料的无塑涂层技术,有效降低生态污染及资源消耗。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用于生产纸巾、纸箱等其他产品,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陕西东勋新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栋说。
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今年以来,商州区新谋划项目491个、总投资1146亿元,拟列入2025年实施项目128个、总投资253亿元;实施40个康养项目,全面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品质、特色内涵和整体功能,高铁康养新城加快推进,1月至10月旅游综合收入42.63亿元,同比增长15%;商州群众运动公园、“大病不出县——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建成投用,创新推出“4+5”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模式,中心城区居民小区面貌品质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5支招商队伍依托“三库两图”平台精准招引项目,签约项目30个,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23.89亿元、增长173.79%;《“五个到位”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做法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扩投资、稳经济、增后劲,放眼商州大地,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加大项目谋划储备,优化工作流程,做好政策对接和服务指导,形成项目衔接有序、梯次推进良好格局,努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商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丹江信心满满。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放眼商州大地,项目建设却热度不降、力度不松、速度不减。塔吊林立的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日新月异的园区、蓬勃发展的基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升腾着发展热浪,跳动着奋进脉搏,记录着商州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迹。
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经济强。今年以来,商州区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紧紧扭住“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承载、城乡更新、以赛兴城”五大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增后劲,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次第落地开花,形成了“引育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
提质——科技点亮智慧渔业
商州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黄鱼沟村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商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12月19日,走进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在宽敞明亮的养殖车间,记者看到清澈的山泉水在养殖池中缓缓流淌,金鳟、虹鳟等冷水鱼在水中欢快游弋。
三岔河镇位于秦岭腹地,境内山大林密、植被丰厚,自然生态保护良好。“这里的山泉冬暖夏凉,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说。
该项目总投资3340万元,主要建设鱼菜共生工厂化示范车间2座,建设陆基圆桶84个、养殖水域7000立方米。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通过数字化装备化构建模块化、标准化、精细化养殖设施,实施水产动物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与生产,国内最先进的4.0版本鱼菜共生养殖模式正在这里得到应用。
据赵海蒙介绍,4.0智慧养殖系统,是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通过生态智能设计,实现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不仅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更用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冷水鱼产业绿色发展。
“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年产冷水鱼成鱼200吨、鱼苗1000万尾,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20个村集体年收入不低于180万元。”赵海蒙说,未来将在商州区规划建设一批数字化渔业工厂,提升改造部分传统养殖。同时,建设食品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园,实现区域渔业全产业链发展。
延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商州区聚力打好“四提攻坚战”,围绕电子信息类主导产业及上下游产品配套,加强政策协同,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2月20日,记者走进商洛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厅内陈列着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智能穿戴产品配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组装环节做好准备。
商洛中聚达智能穿戴及精密塑胶件生产项目位于商州区电子科技产业园,由商洛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建,是商洛现有光电显示、移动通信项目的补链项目,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延伸发展。同时,该项目也是商洛市域内首家服务于智能穿戴、移动通信产品的配套项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领域,可在商洛现有电子信息企业内互相合作,形成产业链内循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能1000万套以上,涵盖汽车、通信、消费电子、智能定位装备等多个领域,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远销南美、东南亚等地区。项目可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使附近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中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鹏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智能穿戴生产线6条、全自动喷墨生产线1条,安装精密塑胶件生产设备14台,同时配套建设办公、环保、消防等配套辅助设施。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6条生产线、14台精密塑胶件生产设备全部进场,1条全自动喷墨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为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熊鹏表示。
增效——走绿色发展之路
商州区抢抓西商融合发展机遇,主动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围绕“共享发展机遇、共建美好商洛”主题,建设商洛首家“互联网+环保包材+智慧物流”融合发展的大型印包定制产品企业。
9月21日,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商洛市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商州区成功签约食药品用环保新材料包装及容器生产项目。
该项目位于荆河生态工业园,总投资2.2亿元,其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为包装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在这里,传统机械式传动设备被高速伺服生产设备所取代,配套视觉检测系统,实现设备分组联机,年可生产各类可降解包装、容器36亿个,预计年产值2.3亿元。通过为全市食药品企业提供优质的本地化产品包装服务,打破商洛印包产品外购的局限,进一步延伸医药食品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化发展。
可降解餐饮具、外卖打包袋、纸质餐盒、饮品纸杯……在陕西东勋新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展厅,各式各样的包装袋让人眼花缭乱。走进车间,记者看到胶印柔印、冲压模切等先进设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可降解纸质容器、餐饮包装等环保产品,满足着市场多元化需求。
生态是优势,也是出路。“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环保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采用基于玉米淀粉、甘蔗渣、木浆等基础原料的无塑涂层技术,有效降低生态污染及资源消耗。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用于生产纸巾、纸箱等其他产品,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陕西东勋新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栋说。
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今年以来,商州区新谋划项目491个、总投资1146亿元,拟列入2025年实施项目128个、总投资253亿元;实施40个康养项目,全面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品质、特色内涵和整体功能,高铁康养新城加快推进,1月至10月旅游综合收入42.63亿元,同比增长15%;商州群众运动公园、“大病不出县——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建成投用,创新推出“4+5”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模式,中心城区居民小区面貌品质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5支招商队伍依托“三库两图”平台精准招引项目,签约项目30个,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23.89亿元、增长173.79%;《“五个到位”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做法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扩投资、稳经济、增后劲,放眼商州大地,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加大项目谋划储备,优化工作流程,做好政策对接和服务指导,形成项目衔接有序、梯次推进良好格局,努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商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丹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