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人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文章字数:1622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 王 强)今年以来,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四大名城”建设发展定位,激活动能、凝聚势能、挖掘潜能、提升效能,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做到在服务大局上更有为,在依法履职上更有力,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新担当、新作为。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双岗双建”为牵引,激活“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动能。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立足工作岗位建功立业,立足代表岗位建言献策”,以“双岗双建”深化工作成效。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专长,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25场次,将文化送到千家万户、科技带到田间地头、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法律送到群众身边。融合代表联络站和法官工作室力量,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到联络站开展法律知识讲座33场次,下沉到乡村调解案件97件;组织代表走进20个校园开展校园周边安全视察调研,带头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20场次等,强化模范代表示范带动,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工作氛围。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为抓手,凝聚“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势能。以镇(街道)为单元,组织辖区各级代表,开展走访选民和“代表接待日”等活动,征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对议案进展落实情况、民生实事项目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视察调研,研判存在的不足或落实中的“空档”,形成问题清单。“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先后在清油河、过风楼镇召开两次对接会,组织县农业农村局、交通局等12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县、镇人大代表同台问答,对能够办理的27个事项作出承诺。对作出承诺的12个部门下发交办函,明确办理内容和时限;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基层人大代表,对承诺事项办理情况开展监督;县镇联动,9月开展了“回头望”,对未办理到位的4个部门再次督办。通过“面对面”交流,让群众的关切短时间“敲定”,助力解决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难题。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云端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为载体,挖掘“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潜能。针对外出代表返乡履职难、偏远村庄“空心化”等现象,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为各级代表密切联系选民架起信息数字化“连心桥”,丰富代表履职新途径。8月底,在清油河镇召开启动建设现场会并开展实操培训,9月底,全县20个村级“云端人大代表联络站”全部建设到位,印发了《云端代表联络站管理办法》,使“建管用评”有章可循。联络站站长、村级管理员主动作为,将群众“随手拍”“吐槽”进行初审、研判、处置、反馈,组织代表认领需办理的民生待办事项,富水镇油坊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公布8件群众民生待办事项,5名代表积极认领,一周以内,全部办结。凡进站的代表和群众领办实事后,村(社区)道德银行按照正面清单规定,赋分鼓励,根据积分兑换道德币或者物品,或者将获得的积分捐赠给他人,激发群众参与度和代表履职热情。建立健全了公民信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道德积分与信贷联姻,在农行享受不同额度的免担保贷款。“云端代表联络站”的有效探索,拓展了代表在推进基层治理和共建和美乡村中的履职平台。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街道议政会制度建设”为推力,提升“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效能。充分发挥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作用,有效破解城关街道群众诉求多、治理难度大、活动无平台的困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一年召开两次议政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按照“听、议、选、督”的“四字诀”,商定发展大计,积极建言献策,票选民生项目,评议站办工作。闭会期间,实行“一二二”机制,即“一体化”管理,“双进站”履职,开展“双提高”活动,使街道议政会制度规范运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了街道人大代表、议政代表履职成效,赢得了群众好评。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组织代表学人大理论、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着力提升履职素质和参政议事能力;制定代表履职综合评价办法,实施量化考核,评选表彰优秀代表,促进代表主动作为,发挥代表作用,有效弥补了街道民主监督“缺位”、民意反映“断链”、民主渠道“缺失”的空白。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双岗双建”为牵引,激活“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动能。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立足工作岗位建功立业,立足代表岗位建言献策”,以“双岗双建”深化工作成效。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专长,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25场次,将文化送到千家万户、科技带到田间地头、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法律送到群众身边。融合代表联络站和法官工作室力量,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到联络站开展法律知识讲座33场次,下沉到乡村调解案件97件;组织代表走进20个校园开展校园周边安全视察调研,带头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20场次等,强化模范代表示范带动,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工作氛围。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为抓手,凝聚“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势能。以镇(街道)为单元,组织辖区各级代表,开展走访选民和“代表接待日”等活动,征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对议案进展落实情况、民生实事项目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视察调研,研判存在的不足或落实中的“空档”,形成问题清单。“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先后在清油河、过风楼镇召开两次对接会,组织县农业农村局、交通局等12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县、镇人大代表同台问答,对能够办理的27个事项作出承诺。对作出承诺的12个部门下发交办函,明确办理内容和时限;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基层人大代表,对承诺事项办理情况开展监督;县镇联动,9月开展了“回头望”,对未办理到位的4个部门再次督办。通过“面对面”交流,让群众的关切短时间“敲定”,助力解决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难题。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云端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为载体,挖掘“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潜能。针对外出代表返乡履职难、偏远村庄“空心化”等现象,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为各级代表密切联系选民架起信息数字化“连心桥”,丰富代表履职新途径。8月底,在清油河镇召开启动建设现场会并开展实操培训,9月底,全县20个村级“云端人大代表联络站”全部建设到位,印发了《云端代表联络站管理办法》,使“建管用评”有章可循。联络站站长、村级管理员主动作为,将群众“随手拍”“吐槽”进行初审、研判、处置、反馈,组织代表认领需办理的民生待办事项,富水镇油坊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公布8件群众民生待办事项,5名代表积极认领,一周以内,全部办结。凡进站的代表和群众领办实事后,村(社区)道德银行按照正面清单规定,赋分鼓励,根据积分兑换道德币或者物品,或者将获得的积分捐赠给他人,激发群众参与度和代表履职热情。建立健全了公民信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道德积分与信贷联姻,在农行享受不同额度的免担保贷款。“云端代表联络站”的有效探索,拓展了代表在推进基层治理和共建和美乡村中的履职平台。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以“街道议政会制度建设”为推力,提升“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效能。充分发挥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作用,有效破解城关街道群众诉求多、治理难度大、活动无平台的困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一年召开两次议政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按照“听、议、选、督”的“四字诀”,商定发展大计,积极建言献策,票选民生项目,评议站办工作。闭会期间,实行“一二二”机制,即“一体化”管理,“双进站”履职,开展“双提高”活动,使街道议政会制度规范运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了街道人大代表、议政代表履职成效,赢得了群众好评。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组织代表学人大理论、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着力提升履职素质和参政议事能力;制定代表履职综合评价办法,实施量化考核,评选表彰优秀代表,促进代表主动作为,发挥代表作用,有效弥补了街道民主监督“缺位”、民意反映“断链”、民主渠道“缺失”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