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指尖缔造光明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248
  “颈椎不好的人,最好不要久坐久站,不要长期保持一个动作,可以做个颈椎操经常活动一下,但有一点还得注意,不能让颈部受凉了。”12月9日,走进洛南县胡军保的盲人按摩室,室内炉火正旺,温暖如春,胡军保边给顾客针灸边叮嘱道。
  51岁的胡军保是洛南灵口人,过去在灵口镇一家私立医院上班,2016年,他因糖尿病引起视网膜脱落,几乎失明,连做了6次手术,右眼视力恢复了一点,但左眼仍然什么都看不到,不仅影响了出行等基本生活,连工作也丢了。
  骤然失明,让胡军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妻子有心脏病,孩子还小,仅有的收入来源一中断,家庭状况急转直下,“幸好政策好,被村上定为贫困户,帮我们撑过了最困难的几年。”胡军保说。
  生活还要继续,在家休养了一年多,胡军保不得不考虑今后的出路,盲人能干啥呢?不少人劝他学个技艺,比如按摩、推拿,“从小我就沉迷中医,在医院时还自学医书给别人针灸。”胡军保说,中医按摩和针灸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么一想,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突然透进了一点光亮。
  听说陕北的神木自强盲人按摩店招收学徒,胡军保兴冲冲地找过去,却不想学习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苦。“我从点、按、揉这些基础的手法练起,一个手法要学习个把月,要么力度不够,要么使得劲大却不得要领,同时还要找准穴位。”胡军保说,一开始他有点受打击,但想到家里还有老婆、娃,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先在自己身上练习,又在师傅身上练手,按得久了手困得不行,后来肿得像馒头一样,一碰就疼,他只好用盐水来泡,慢慢地也就适应了。从坚持10分钟到半小时再到一个钟头,胡军保学了一年就出师了,他告别了师傅,用县残联给的5000元残疾人创业补贴,再凑了些钱,在洛南县城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来我这儿的多是颈椎、腰椎不好的人。”胡军保说,他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辩证,看是施以按摩、针灸还是刮痧、拔罐,目的都是为了放松肌肉、疏通筋络。正是由于对中医知识的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也逐渐崭露头角,在当地有了名气。
  “我因为脑梗有失眠、四肢麻木的毛病,在西安治了好多次不理想,听别人推荐找到这里,做了几次针灸,效果很不错。”68岁的罗克智说。
  “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15岁的孩子找到我,问是什么病症,孩子不愿说。”胡军保说,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经常尿床,在学校没人跟他搭伴,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他给孩子连做了7天的针灸、按摩,随访得知再也没有复发过,孩子的母亲为了表示感谢,还给他送来了白菜、土豆等农家菜。
  如今,按摩室四面墙上挂满了顾客送来的锦旗,“一到过年,就有不少乡亲等着我回去给他们捏一捏。”胡军保说,这个职业让他收获了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忙碌起来时,常常觉得自己和以前别无两样。
  洛南县残联副理事长赵崇启告诉记者,胡军保是县盲协主席,也是助残扶残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每年学雷锋活动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期间,他就会跟随队伍到各处义务给群众按摩、针灸。
  “残疾人有很多,不管承受着多大的痛苦,他们都在努力地生活着,希望和我一样的残疾朋友,克服一切困难,活出自己的精彩!”胡军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