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之“根” 传承非遗之“魂”
文章字数:4987
![](/slrb/20241220/mhtml/4412bd47e3e57b95e8106ca317ae1259_img_6_539_253_225.png)
![](/slrb/20241220/mhtml/4412bd47e3e57b95e8106ca317ae1259_img_70_730_343_257.png)
![](/slrb/20241220/mhtml/4412bd47e3e57b95e8106ca317ae1259_img_57_1045_322_235.png)
![](/slrb/20241220/mhtml/4412bd47e3e57b95e8106ca317ae1259_img_372_1045_325_235.png)
![](/slrb/20241220/mhtml/4412bd47e3e57b95e8106ca317ae1259_img_669_1043_322_237.png)
张 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文旅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彰显文化魅力,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商洛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的理念,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多渠道做好非遗传承和传播工作,助力文旅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全市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级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已经发现并列入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35处古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老官台文化在商洛汇聚。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演绎了仓颉传说;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汉代四皓墓、隋代文庙、唐代丰阳塔、宋代商州城垣、金代二郎庙、明代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会馆群展示着悠久的文化古迹。
目前,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商洛道情、仓颉传说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漫川大调、柞水渔鼓等4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目录,商州彩调、镇安皮影等26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县级非遗项目42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2人、市级传承人221人、县级传承人203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1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4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非遗在社区”示范点2个,省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家,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家,打造省级非遗工坊16家、市级非遗工坊19家。
工作体系逐步健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意见一条例”,依法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建立非遗工作联席会议、非遗保护工作、传承人评估等系列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纳入《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将非遗保护列入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政府主导、财政保障、部门协同、分步实施”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保护措施有效实施。我市完善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市级非遗名录申报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工作,新增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9项。加大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市、县非遗展示、传习、陈列等场所建设规范高效,洛南等3个县建成非遗陈列厅,全市建成28个传承基地、42个传习所(馆),特别是洛南县建成非遗一条街、豆腐一条街。
宣传展示有声有色。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2024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商洛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和全市非遗宣传展演系列主题活动,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全面开通非遗官方抖音账号,洛南草编等3个项目参加“非遗直播购物节”荣获最佳组织奖,丹凤葡萄酒等4个项目参加“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商洛花鼓现代戏《情怀》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加第三届全国优秀花鼓戏剧目展演。洛南静板书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柞水渔鼓参加江西省“龙虎天下绝”文化旅游节。“中国特色、陕西风采、商洛韵味”非遗民歌在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欢迎会展演。
在基层“唱”、景区“展”、线上“销”的市、县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均达百余场次,受众逾百万人次。商洛全方位宣传推介了“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城市品牌。
融合发展挖潜增效。我市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建设传统手工作坊,先后建成黑龙口豆腐干、洛南豆腐干和草编、丹凤吊粉条、商南苞谷酒、山阳中村挂面、镇安象园茶等50个规模以上非遗手工作坊。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镇安刺绣等1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就业工坊,商南泉茗茶工坊等19家单位被命名为市级非遗就业工坊,洛南草编入选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带动5000多人从事草编及相关产业。开辟“非遗+旅游”“非遗+赛事”“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模式,为众多新业态注入厚重文化底蕴,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扶智扶志工作的有机融合。
加快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非遗保护人才紧缺。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或者因非遗传承是一个长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掌握非遗技能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回报较慢,有的甚至看不到直接的收益,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变得日益困难。同时,非遗保护和研究方面也需要更多具备丰富的非遗知识和研究经验的专业人才,但目前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急需年轻血液加入。如商州狗娃咪、洛南麦秆画等非遗项目,虽然爱好者众多,但传承人数量有限。
非遗文化语境丢失。由于传承人的缺乏或老龄化,一些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中断的风险。这些项目在没有得到有效传承的情况下,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和技艺可能会逐渐消失。年轻人习惯于快节奏生活,手机、网络的便捷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加之非遗教育教学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吸引力不够,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与学习热情不高。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和工艺,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语境。另外,在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足或传播方式不当,有时会出现误解或曲解的情况,进一步加剧非遗文化语境的丢失。
非遗经济带动不强。尽管我市拥有诸如黑龙口豆腐干、山阳手工挂面、商洛十三花等这样的非遗产品,但由于其传统制作方式和口味可能不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普遍偏好,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还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导致市场接受度有限,非遗产品的销量和经济效益难以提升;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注重产品创新,导致非遗产品缺乏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加之宣传推广不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影响了非遗经济的带动作用。
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应坚持依法保护传承、科学利用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文旅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推动非遗保护调度有力、协调有序。强化非遗政策落实力度,严格落实《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关于非遗传承保护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建立非遗保护激励机制,成立县(区)非遗抢救工作队,完善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保护考核指标体系等奖励激励工作机制,统筹文旅、财政、发改、人社、教育等部门资源,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激发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经费支持,依法把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市、县本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设立市、县非遗专项保护基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档案数据库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挖掘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于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进一步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非遗产业化的积极性。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传承人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非遗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应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激励机制,尊重传承人保护、传承、发展和创造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为传承人带徒授艺提供必需的场所,提高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从业者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建设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编制允许范围内,增加各县(区)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招聘真正热心于文化遗产工作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广泛吸纳文化单位、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人社部门,采取培训、研修、研习等形式,全面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表演技能等综合素养。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鼓励艺人们带徒授艺,开展传习活动,提高民间艺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扩大非遗展示平台。非遗不能束之高阁,要实现雅俗共赏,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大众能够参与进来。应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在市、县媒体平台设立非遗宣讲专题栏目,让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开通“非遗直播间”,举办皮影戏、豆腐制作等非遗短视频大赛,通过“互联网+”引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在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现场直播说非遗,激发非遗再生活力。大力发展“赛事+非遗”活动,推动赛场变“秀场”,展示花鼓、戏曲、民歌、静板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风采。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传人上讲台,鼓励全市中小学校建立非遗小讲堂和传习所,组建起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表演团队,普及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文学等;探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开设剪纸、美术、根雕等教学课程,适时举办非遗项目艺术节,实现非遗项目在校园的可持续传承。用好农村大舞台,在各镇文化站建立非遗展示展销馆,开展“周周有戏看”惠民演出活动,让商洛花鼓、道情、洛南静板书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曲目“零距离”和群众接触;鼓励成立民间社火演出队,通过传统节日、节气、民俗等节点,开展民歌演唱会、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全市营造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人人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促进非遗文旅融合。公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持久动力,在非遗保护中,既要重视传承人主体性,又要培育非遗受众和消费人群。应挖掘旅游景区地域文化特色,融合陕南民歌、洛南静板书、山阳漫川大调等非遗曲艺、美食和文化旅游,开发商於古道文化之旅、秦楚风情康养之旅、秦岭山水多彩之旅等多条商洛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美食示范街、非遗旅游纪念品和非遗伴手礼,统一设计非遗产品标识,通过看非遗、听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品味舌尖上的非遗等体验方式,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带动非遗文创产品市场和旅游品牌的双重发展。把非遗作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具有商洛文化符号的手工艺品、中医药、传统工艺等非遗项目,建设传统手工作坊,培育壮大一批文化爱好者参与度高的非遗产业,开发商州花灯、洛南豆腐、丹凤红酒、镇安象园茶等特色非遗产品,建设非遗产业发展基地,组织非遗工坊、非遗培训活动,完善非遗传承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抓好宣传推广,坚持“赛事+非遗”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赛引流、以赛促旅,全力推动“赛事流量”向“非遗流量”拓展,持续释放“体育+非遗”新业态的消费潜力和赛事宣传的新活力;积极组织非遗产品参加非遗联展、非遗保护成果展、工艺美术博览会、非遗产品展销会等多项展示活动。举办非遗讲解员大赛、非遗产品展销活动,开展全市非遗宣传展演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展现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