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绣出新天地
文章字数:2930
葛良慧指导绣工刺绣
绣花凳子
“心中有天地,掌上绣山河。”用这句赞扬匠人精神的诗来形容镇安刺绣艺人葛良慧,再合适不过了。
30多年来,她从一名普通刺绣手艺人成长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手上虽然不再拿针线,却用千丝万缕联系着更多人,让镇安传统刺绣技艺焕发新的光彩。她以初心为经、坚守为纬,用一颗匠心绣出了一片新天地。
11月22日,记者在镇安县美云秦绣公司办事处见到了今年刚被评为“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的葛良慧。55岁的她身形清瘦,谈吐间流露出娟秀气质。她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她与刺绣的故事。
坚守
带着使命寻找出路
20世纪90年代,镇安县国营刺绣厂是一个红火的企业,拥有200多名员工,生产的纳纱绣工艺品专做外贸出口。
当时年轻的葛良慧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她刺绣技艺精湛,是厂里的标兵员工,因此厂里还让她管账当会计。
2006年,国营刺绣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一时间200多号人的生计没有了着落。
“许多人干了大半辈子刺绣,已经丧失了在社会中立足的其他技能,有的人只好当了家庭妇女、有的人当起了服务员。”葛良慧说,“我也在社会上走了一圈,发现我只会刺绣。”
葛良慧与刺绣的缘分,宛如命中注定。
镇安是秦楚文化交融之地,兼具秦风之雄、楚风之秀。在镇安,刺绣流传的时间非常久远,民间主流是陕西本地的纳纱绣,也有从南方传来的苏绣和从北方传来的京绣。刺绣的内容有民间艺人在生活中所见所闻、花虫鸟语、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刺绣品类有荷包、枕头、腰包、帽子、兜肚、烟包等。
葛良慧自幼看着长辈们手中的针线穿梭,在布料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那些绚丽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如同有魔力一般吸引着她。小时候,她总是坐在长辈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刺绣的过程,她从简单的针法开始模仿,慢慢地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
农村会刺绣的人很多,但绣品在大多数人手中并没有什么价值。
“我的母亲会刺绣,她做了很多鞋子、枕头、肚兜……我上学没有学费,我们家想把这些东西卖点钱,但是没有渠道,也找不到市场。”葛良慧惋惜地说,“老一辈绣的东西,传到我们这一辈,就被当成烂布片片扔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个东西很有价值,这不仅可以赚钱,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刺绣厂倒闭之后,看到很多人家里的绣品又成了废品,葛良慧很是痛心,她觉得自己应该把它们给销出去。“大家有手艺,市场有需求,之间就缺一个沟通的人。我一定要把这两个对接起来。”葛良慧语气略显激动地讲述她的心路历程。
带着一种使命感,在外闯荡两年的葛良慧开始尝试联系山东青岛的外贸企业,终于为镇安刺绣再次打开销路。她一边帮一些人把绣品销售出去,一边又给她们发订单,慢慢一点一点把做刺绣的人重新汇聚起来。
突围
传统技艺焕发生机
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产业化是必由之路。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加强创新和交流互鉴,推动产业化、商品化,才能给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核注入新的灵魂。随着订单越来越多,2012年6月,葛良慧成立了镇安县美云秦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纳纱绣和绒绣工艺品的销售、生产、加工、装裱、研发,本土工艺品的购销,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葛良慧介绍,公司出口的刺绣成品主要有挂画、圣诞袜,还有抱枕、沙发套、杯垫、桌布、香粉盒的装饰等,绣品的内容多为玫瑰花、西方油画、具有欧美风格的纹饰等。她说,绣花还可以装饰在衣服、枕头、皮包、耳环、手表上,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要有订单都能做。
“我们主要做的是纳纱绣和绒绣,这属于秦绣,线的粗细有所不同,是在真丝纱络上用丝线或者绒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葛良慧说。
据资料记载,秦绣是起源于陕西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而形成的刺绣艺术。由于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
“我们的绣品都达到了平、光、净的质量要求,很受客户喜爱,绣品主要出口到英、法、美和阿拉伯国家。”葛良慧说,美云秦绣公司设计制作的《塔云风光》《杜鹃花》在第十七届中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公司多次参加农高会、“陕货南行”等活动,绣品得到了中外客户的好评。2021年,在陕西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美云秦绣公司作品《秦岭视察》获得金奖,并被陕西省政府收藏。2022年9月,在全国工艺美术技能大赛陕西预赛中,美云秦绣公司制作的《刺绣首饰盒》获得铂金奖。
除了出口订单,葛良慧还在1688、抖音、淘宝等平台注册了店铺,帮镇安以及周边妇女销售刺绣成品,包括一些农村妇女做的苏绣枕头、肚兜等。在葛良慧的产业化推动下,差一点就湮没尘埃的镇安刺绣重新焕发了活力。
传承
活态技艺再放异彩
美云秦绣公司经营了10多年,刺绣已经成为全县留守妇女离不开的产业。
葛良慧的微信朋友圈,全都是发布订单的信息:“可以领花了,可以交花了……”
据她介绍,各村妇女可以在公司微信平台领取订单,每个村都设有代发点,公司把丝线、底布等原材料发到每个村的代发点,由绣工领取,绣好后集中到一起交到公司,公司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加工费。
“目前,公司每年接刺绣加工订单价值600万元,有500个固定绣工,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葛良慧说,她现在主要负责作培训、接订单、发订单、染丝、发货这些业务。
她一边讲述,一边忙着处理手机上的信息。
绣工李秀芳给她发来一张色号清单和几条信息,她说:“葛老师,您好!我缺少这些线,麻烦您给我发货……”
今年50岁的李秀芳是营胜村人,她因意外摔伤,半身瘫痪,成了残疾人。2017年公司在村上开办扶贫工厂,李秀芳通过培训后,掌握了刺绣技能。这次培训也给她脱轨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2019年,她用了一年时间绣的大幅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收入1.5万元。接着,她绣出作品《秦岭视察》。
“《江山如此多娇》整个绣品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绣品使用了100多种颜色,必须非常用心,才能保证每一处都光洁平整。我腿不能行动,出不了门,但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去,这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谈起这两幅作品,李秀芳满是骄傲。
像李秀芳一样,许多留守妇女和残疾人通过刺绣不但有了收入,还找到了人生价值。
大坪镇村民辛宜芳也是通过刺绣受益的残疾人之一。她在公司的扶贫工厂接受刺绣培训后,开启了刺绣之路。五六年时间,她通过绣圣诞袜等订单,年收入1万元左右。
如今,刺绣产业不但在镇安县扎下根,并且辐射带动湖北和渭南、山阳、洛南、商州等周边地区的群众受益。
这一切,也给葛良慧带来了诸多荣誉。商洛市“十大”杰出创业女性、商洛“五创一带”先进个人、商洛最美巾帼奋斗者、2017年陕西省脱贫致富带头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省级行业工艺美术大师……2022年,镇安美云秦绣公司被评为陕西省非遗就业工坊。
“万事坚持总有收获,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更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葛良慧说,目前,她带徒授艺50多人。
今年,被评为“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后,她出去参加培训,发现其他各省乡村工匠的作品很多都展现的是自己家乡的特色。葛良慧深受启发,也想用刺绣来展现家乡的美景。“我想用镇安的刺绣技艺来绣家乡的大好河山,做一些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融合起来,让刺绣之花在镇安这片土地上永远绽放。”葛良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