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翰墨飘香
文章字数:1424
初冬的午后,记者走进商州区夜村镇甘河村村民巩天平老人的农家小院,只见院墙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阳光洒在院落里,一幅农家生活的丰盈和安宁图景映入眼帘。步入屋内,巩天平戴着一副花镜,正在给一位乡邻写斗方。一根烟工夫,巩天平的书法作品完成了,这行草书法如行云流水,浓笔、枯笔浓淡相宜,散发着阵阵墨香,令乡亲们叹为观止。
巩天平生于1944年,自幼喜欢读书,看到村里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经常给村里人写对联,也喜欢起了毛笔字。后来,巩天平在村上做会计,那时钢笔是稀缺货,只有圆珠笔和铅笔,记账用小楷毛笔,需要用砚台研墨。经常用毛笔记账,为巩天平后来研习书法打下了基础。因家里生活拮据,他上完初中就回家务农。1970年至1972年,巩天平响应政府号召到镇安县参加镇旬路建设。修完路他就回家参加生产劳动,随后成了家。巩天平先后修过二龙山水库和南秦水库,并被抽去参加两岔口东沟水库建设。他为人诚实可靠,在水库管理处管了8年伙食,每年到了清算账务时,他的账都没有问题。水库工程彻底结束后,他又回村里务农。
20世纪90年代初,巩天平和同村的人去西安打工,后来他在一家工厂做库管。上班的地方离碑林很近,只要一有空,他就去碑林观摩那些石碑,为此,他还专门买来了字帖临摹。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他就找来瓷片或者玻璃在上面练习,写完后再用湿布擦掉再写。
在西安待了一段时间后,巩天平回到了家乡。不管农活多忙,他始终坚持临帖不断。从“二王”到柳公权、颜真卿、米芾、魏碑等,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他坚持临帖5年以上,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功底。除了字帖石刻,巩天平非常留意生活中和书法有关的东西,村里谁家有古老的字画,他把其中好的东西记录下来。村里谁家有喜事,就请他写喜联。逢年过节,他自购红纸,义务给村里人写对联。他还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宣传活动,用排笔给村里写宣传标语。他用书法宣传了政策,教育了群众。
2008年,巩天平的老伴去世。有一段时间,他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就在自家地里种蔬菜和中药材,有空了就在家里练习书法。书法成了他化解孤独和劳累的良方。听说镇上举办书法比赛,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写了幅字,没想到还获了个二等奖。他先后参加了多次书法展,受到书法界行家里手的好评。他写的整套“福禄寿喜”字,在字里将笔画画成各种形态的胖娃娃,这个创意被一个亲戚的孩子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有好多南方书法爱好者求购买,这让他喜出望外。
巩天平说:“我写字也不图个啥,只要有人喜欢要就好。书法在农村很有价值,对群众是一种潜移默化,对自己可以防衰老,你看我80岁了,身体没啥大毛病,这都跟写字有关系。写字时,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养成习惯,自己感到很开心很满足!”
每天从上午一直练到下午,巩天平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却乐在其中。他年轻时为地方建设做出过贡献,但错过了几次招工转干的机会,一直在村里当农民,整天与泥土打交道。在干农活之余,他坚持读书练字不间断,一坚持就是60多年。而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精神矍铄,坚持练字,书法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被多家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收藏。
现在,巩天平的儿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都在外做事。他每天早晚都会出门沿着公路走走,坚持锻炼身体。忙完家务活和地里少量农活之后,他就开始一天的书法练习。巩天平老人以“广读书胸中有本,勤练字笔下生辉”为座右铭。因为有练字这个爱好,他每天心情好,也不觉得孤独,生活简单而充实。
“说到底,人还是要有爱好的,有了爱好就心里充实,这就叫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巩天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