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 日子火了
文章字数:1528
![](/slrb/20241212/mhtml/486617cb15ce9a1c2de6714d7430dfbd_img_10_988_354_265.png)
进入大雪节气,洛南田间地头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火红的柿子,成为冬日里一抹最艳丽的色彩。眼下正值摘柿子、制作柿饼的黄金时期。12月7日,晴朗无风,笔者驱车来到洛南县保安镇庙底村张军平家,只见一家人分工明确,有的搭起梯子在自家门前树上摘柿子,有的正将摘下来的柿子制作成柿饼,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柿子香。
“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种植的柿子色美、味甜,今年采摘的柿子这几天已经全部削皮串起来进行晾晒了。”张军平说,全村种植的柿子约有15亩,今年柿子产量22.5吨,可做4500公斤柿饼,预计销售额近12万元。
“削柿子,一般是左手拿柿子,右手用专用的削皮刀,皮不能削太厚也不能削太薄,厚了容易坏,薄了会涩;削好皮的柿子,通常要用细绳将其一个个扎成串,一溜排开悬挂在通风的地方。若遇到晚上下霜的日子,把柿饼放到院子里,让柿饼‘吃’点霜,这样柿饼口感就会更好!”38岁的张军平一边制作柿饼一边对笔者说。
柿饼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止血、润心肺等功效,即便是物资充裕的当下,每年春节前后,自制的柿饼仍然是不少在外的洛南人最惦记的家乡味道。张军平还告诉笔者,农民摘柿子的时候总会将柿子树最高处的柿子留一些在树上给鸟儿吃,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洛南,乡间的柿子品种有很多,火晶柿子、牛心柿子、鸡心黄柿、四周柿子等,还有些品种叫不上名字。柿子除过制作柿饼外,可以做柿子饼、柿子干,还有人会制作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果饮。
12月8日,古城镇的洛南县古柏酱醋食品厂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拣柿子,为加工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果饮做准备。
“今年从村民手里收购了80多吨柿子,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柿子醋、柿子酒,明年麦收前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洛南县古柏酱醋食品厂厂长王春敏告诉笔者,“预计明年可以出产26吨左右柿子醋,采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收入可达90多万元。”
2012年开始,随着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食的人也越来越少,恰逢父亲年龄逐渐增大,王春敏随即从父亲手里接过做醋、酿酒这门营生,并开始转型发展。由于柿子营养价值高且无污染,王春敏就积极谋划柿子加工产业,将原先制作粮食醋、粮食酒改为制作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果饮。
说干就干,当年5月,王春敏就多次到制作柿子醋、柿子酒工艺比较成熟的丹凤县考察学习柿子产品酿制工艺,并购买相关书籍,从网上学习相关制作技艺,并改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刚开始,王春敏做出来的柿子醋酸度不够,导致销路迟迟未打开。但他并没有气馁,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制作技艺,目前,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柿子醋的制作技艺。
“每年霜降过后,将收购的柿子倒入大缸中密封,使其自然脱涩、发酵变甜、软化出汁,待来年清明前后,过滤出柿子汁进行酒精发酵,一周后酒精发酵完全后,加入醋曲封缸,再经日晒夜露自然发酵成醋,麦收前后开缸出醋,此时醋汁清如水、亮如油,再经过陈酿、过滤、灭菌、装罐,就可以销售了。”说起柿子酒的制作,王春敏驾轻就熟。
“以前家门口树上的柿子吃不完,有些坏了,有些送人了。”古城镇四联村村民张老虎说,如今有了柿子醋加工厂,这些柿子就可以卖给工厂了,既不浪费,还能增加收入。据介绍,制作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果饮不仅解决了柿子的滞销难题,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从收购柿子到柿子醋、柿子酒出缸,要历经大半年时间,用工近10人,每人每天工钱80元,可为群众增加就业收入2万多元。
洛南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柿子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柿子产业发展,成功研发出柿子醋、柿子酒、柿子果饮及柿饼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这份甜蜜“柿”业不仅极大提高了柿子的经济价值,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