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竹林关镇 描绘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本报通讯员 苏甜甜
文章字数:1451
    南院村口袋公园

    王塬村村民正在采摘香菇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12月8日,笔者走进丹凤县竹林关镇,只见满目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王塬村大棚香菇密密匝匝尽情生长;南院村青山环绕,村景依依;南丈沟村红色文化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丹凤县竹林关镇以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按照“夯基础、兴产业、攻重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锚定各项经济指标,狠抓乡村振兴,不断拓宽群众增产增收金色链条,打造绿色康养基地,深挖红色资源,绘就了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王塬村描绘产业丰收画卷
  王塬村位于竹林关镇政府西南1.5公里处的银花河畔,处于丹宁高速门户枢纽区,345国道穿境而过,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425户1550人,是丹凤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其支柱产业——食用菌为王塬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王塬村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发达,近年来,村上围绕“山上山下”产业总体布局,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3个产业党小组,将党小组、党员和群众镶嵌在集体经济产业链上,发展香菇30亩,大棚68个,年产香菇20吨。今年,王塬村香菇产业园还建成了气调库,为后期发展反季蔬菜创造了条件。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王塬村,不仅有香菇,其红仁核桃、冬枣、阳光玫瑰也崭露头角……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生根发芽,也彰显着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无限魅力。
  南院村谱写美丽生态篇章
  漫步在南院村,一顶顶帐篷散落在银花河畔,一幅幅形态鲜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墙绘像为冬日的南院村增添了一抹暖色。
  南院村位于竹林关镇政府西南7.5公里处,丹竹路穿境而过,古路河蜿蜒流淌,整个村庄依山傍水。近年来,南院村结合竹林关镇生态康养发展定位,以“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为契机,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分片区逐年推进示范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重整、空间重构、产业重塑”,结合村落原有自然禀赋、建筑风貌、风土人情等特色,打造了集住宅区、文化休闲区、产旅融合区三大功能区的王塬组示范点。
  今年以来,南院村坚持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继续盘活多处闲置宅院,建成农家乐、时光体验馆、农耕文化馆,并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零碎地”发展特色庭院产业。此外,南院村还依托传统古村落地缘优势,春夏交替种植油葵和油菜各100亩,以花引流,做活乡村旅游文章,让农村“方寸地”变身“增收园”。
  “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绿色康养发展画卷正在这里缓缓展开。
  南丈沟村奏响文化教育旋律
  “1946年7月,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部队斩关夺隘,进入丹凤,北路之原河南军区第七团第一、第二营和干部大队千余人,奉命从峦庄到丹江以南向中原突围部队靠拢,31日进抵南丈沟、古路河一线,被先期到达该地的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及保安团包围。我军指战员被困天花崖,面对十倍于己之敌,浴血奋战,周子华等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这场红色战事,我们南丈沟的每个人都永远记得。”在南丈沟战斗旧址前,讲解员曹社平动情地说道。
  南丈沟村位于竹林关镇政府西北方向6公里处,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南丈沟村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筑牢发展根基,让“红色村庄”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南丈沟村按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深入研究红色历史,结合历史资料和本地红色故事,并组建以老干部、老党员为主的“红色讲师团”,通过“乡音党课”“院落会”的形式将红色故事讲述给后辈倾听,赓续红色血脉。此外,南丈沟村自发组织对战斗旧址的日常管护。据悉,每年到这里瞻仰烈士纪念碑,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的各级干部达数十批次,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