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社区更兴隆
文章字数:2254
社区干部通过社区讲堂向群众讲解最新惠民政策
群众开展扭秧歌等民俗活动
初冬时节,走进丹凤县峦庄镇兴隆社区,一排排移民小区鳞次栉比,黄绿相间的垂柳在河畔摇曳,干净的柏油路上人们来往穿梭在其中,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群众跳起了广场舞,构成了一幅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峦庄镇兴隆社区成立于2023年12月,是丹凤县北山地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因峦庄镇古称“兴隆”,遂起名为兴隆社区。社区下辖26栋居民楼88个单元,辖区居民1089户3992人,其中易地搬迁安置559户2023人。社区成立以来,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有机结合,形成“党建强、环境美、产业兴、风气正、社会安”的良好局面。
党建服务“零距离”
“社区一成立,我办事不用到村上去,直接在社区办理,更加方便了,而且工作人员也都比较年轻,很热情,有耐心,干事情还很麻利。”前来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烟花爆竹经营相关材料的社区居民韩梅说。
社区成立以来,组织社区干部前往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土门镇七星社区等地观摩学习 2次,通过总体规划、合理设置、融合管理,投资40多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设立开放式前台,工作人员首问接待、移动办公、沉浸式服务。细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站室,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阅览室、“和为贵”调解室、助残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人才工作室、妇女之家、手工艺品制作基地等资源,科学分配功能站室使用时间,优化空间,打造“党群+集群”“政务+服务”功能多元党群阵地,推动功能融合,坚持服务空间最大化,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另外,兴隆社区“两委”班子由7人组成,其中女性1人,均为大专文化程度,平均年龄44岁,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定期开展乡音党课、社区讲堂共10期,积极推进“一年10件实事”,切实提升基层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
网格治理显实效
“11月初,18号楼503的卫生间漏水渗到了楼下,反映到我这里,我就两头做工作,平和地解决邻里间的小摩擦。”林红彬说,她今年36岁,是社区计生主任,也是一名楼栋长,“大家从村子里搬到社区,很多生活习惯一时还改不过来,社区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天天去治理楼上‘飞线’充电,楼道乱堆柴火,楼上孩子太吵这类的事情,这是楼栋长的责任。”
社区构建“支部书记+包片干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居民”五级共建管理体系,成立志愿巡逻队1支,根据地理位置和移民项目,将26栋居民楼划分为16个网格区域,设立网格员16名,采取支部班子与物业管理“融合建”的方式,将社区党建网格和平安网格融合起来,将政策宣传、信息收集、问题发现、环境治理、暖心服务“组团”开展到楼栋,形成上下协同、一体化解决问题的网格服务工作机制,为社区切实赋能增效,打造和谐稳定的幸福社区。今年以来,社区通过“听民意、解民忧、居民评“方式,收集居民意见50多条,化解矛盾纠纷31起。
环境优美强设施
“最近几年社区环境比之前好多了,路也好了,下沉的井盖也修好了,电动自行车也有地方充电了。”居住在8号楼的社区居民小霞(化名)说,“楼栋长定期也询问我们的意见,而且以前柴火都堆在楼道,现在不能堆了。”
今年以来,社区大力开展楼道杂物乱堆和“飞线”充电整治工作,实施绿化社区行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社区充电服务,落实“移民安置区补短板项目”,对旧房漏雨进行改造,整治乱堆乱放83处,拆除乱搭乱建8处,清理各类垃圾5.1吨,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屋1座、垃圾收集点11个,维修更换充电桩模块17个,开通充电桩插座170个,新安装消防箱260个、配备灭火器520个,修整道路500米,修缮居民楼挑檐20处,安装监控53处,维修改造停车棚4处,维修井盖、地砖、护栏等37处,更换雨污水井盖17个,补种苗木126棵,绿化1200平方米,划分26个卫生责任区域,聘任公益岗人员33名,建设水清路净、设施完备的绿色社区。
就业培训谋产业
“今年8月份,社区在微信群里发布技能培训通知,我就马上报名参加学习,老师一共教40多个菜,学会了可以做厨师,也能在家做精美饭菜,提高生活品质。”社区居民叶英武说。
今年以来,社区充分发挥促进居民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动员组织辖区150名居民参加中式烹调、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已组织就业技能培训3场次,发布用工信息60多条,70多位留守老人、妇女在天麻产业园及周边小商店、小作坊实现就近务工,解决持续增收问题。同时,兴隆社区探索“菌菜共生”发展思路,拓展产业多元化,建设木耳蔬菜试验基地,占地面积20亩,种植代料木耳20万袋,所有收益归入社区集体经济,并通过就近务工、土地流转让100多户脱贫户及监测户稳定增收,以产业带动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收入,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文明乡村乐开怀
“我是本地人,小时候经常看老人逢年过节唱戏、耍社火,后来慢慢看不到了,传统文化的丢失令人感到惋惜,所以社区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文化联谊会,每月练习一到两次。”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林谋俊说。
今年以来,社区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制定“风正、德善、家和、兴业、村安”的12条社区公约,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联谊会、手工艺品制作基地构建文化空间,开展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组织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2场次,并根据基层治理工作实践中的感人故事,创作文艺作品,原创小品《喜从天降》用幽默的表演引导社区居民互相体谅,树立文明新风,创建和谐社会,拉近居民间的距离。购置彩船、竹马等文艺器材,练习老少皆宜的舞龙、舞狮、彩灯、魔女子等社火项目,以文育人,塑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建设团结互助的和美社区。
群众开展扭秧歌等民俗活动
初冬时节,走进丹凤县峦庄镇兴隆社区,一排排移民小区鳞次栉比,黄绿相间的垂柳在河畔摇曳,干净的柏油路上人们来往穿梭在其中,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群众跳起了广场舞,构成了一幅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峦庄镇兴隆社区成立于2023年12月,是丹凤县北山地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因峦庄镇古称“兴隆”,遂起名为兴隆社区。社区下辖26栋居民楼88个单元,辖区居民1089户3992人,其中易地搬迁安置559户2023人。社区成立以来,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有机结合,形成“党建强、环境美、产业兴、风气正、社会安”的良好局面。
党建服务“零距离”
“社区一成立,我办事不用到村上去,直接在社区办理,更加方便了,而且工作人员也都比较年轻,很热情,有耐心,干事情还很麻利。”前来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烟花爆竹经营相关材料的社区居民韩梅说。
社区成立以来,组织社区干部前往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土门镇七星社区等地观摩学习 2次,通过总体规划、合理设置、融合管理,投资40多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设立开放式前台,工作人员首问接待、移动办公、沉浸式服务。细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站室,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阅览室、“和为贵”调解室、助残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人才工作室、妇女之家、手工艺品制作基地等资源,科学分配功能站室使用时间,优化空间,打造“党群+集群”“政务+服务”功能多元党群阵地,推动功能融合,坚持服务空间最大化,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另外,兴隆社区“两委”班子由7人组成,其中女性1人,均为大专文化程度,平均年龄44岁,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定期开展乡音党课、社区讲堂共10期,积极推进“一年10件实事”,切实提升基层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
网格治理显实效
“11月初,18号楼503的卫生间漏水渗到了楼下,反映到我这里,我就两头做工作,平和地解决邻里间的小摩擦。”林红彬说,她今年36岁,是社区计生主任,也是一名楼栋长,“大家从村子里搬到社区,很多生活习惯一时还改不过来,社区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天天去治理楼上‘飞线’充电,楼道乱堆柴火,楼上孩子太吵这类的事情,这是楼栋长的责任。”
社区构建“支部书记+包片干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居民”五级共建管理体系,成立志愿巡逻队1支,根据地理位置和移民项目,将26栋居民楼划分为16个网格区域,设立网格员16名,采取支部班子与物业管理“融合建”的方式,将社区党建网格和平安网格融合起来,将政策宣传、信息收集、问题发现、环境治理、暖心服务“组团”开展到楼栋,形成上下协同、一体化解决问题的网格服务工作机制,为社区切实赋能增效,打造和谐稳定的幸福社区。今年以来,社区通过“听民意、解民忧、居民评“方式,收集居民意见50多条,化解矛盾纠纷31起。
环境优美强设施
“最近几年社区环境比之前好多了,路也好了,下沉的井盖也修好了,电动自行车也有地方充电了。”居住在8号楼的社区居民小霞(化名)说,“楼栋长定期也询问我们的意见,而且以前柴火都堆在楼道,现在不能堆了。”
今年以来,社区大力开展楼道杂物乱堆和“飞线”充电整治工作,实施绿化社区行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社区充电服务,落实“移民安置区补短板项目”,对旧房漏雨进行改造,整治乱堆乱放83处,拆除乱搭乱建8处,清理各类垃圾5.1吨,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屋1座、垃圾收集点11个,维修更换充电桩模块17个,开通充电桩插座170个,新安装消防箱260个、配备灭火器520个,修整道路500米,修缮居民楼挑檐20处,安装监控53处,维修改造停车棚4处,维修井盖、地砖、护栏等37处,更换雨污水井盖17个,补种苗木126棵,绿化1200平方米,划分26个卫生责任区域,聘任公益岗人员33名,建设水清路净、设施完备的绿色社区。
就业培训谋产业
“今年8月份,社区在微信群里发布技能培训通知,我就马上报名参加学习,老师一共教40多个菜,学会了可以做厨师,也能在家做精美饭菜,提高生活品质。”社区居民叶英武说。
今年以来,社区充分发挥促进居民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动员组织辖区150名居民参加中式烹调、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已组织就业技能培训3场次,发布用工信息60多条,70多位留守老人、妇女在天麻产业园及周边小商店、小作坊实现就近务工,解决持续增收问题。同时,兴隆社区探索“菌菜共生”发展思路,拓展产业多元化,建设木耳蔬菜试验基地,占地面积20亩,种植代料木耳20万袋,所有收益归入社区集体经济,并通过就近务工、土地流转让100多户脱贫户及监测户稳定增收,以产业带动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收入,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文明乡村乐开怀
“我是本地人,小时候经常看老人逢年过节唱戏、耍社火,后来慢慢看不到了,传统文化的丢失令人感到惋惜,所以社区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文化联谊会,每月练习一到两次。”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林谋俊说。
今年以来,社区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制定“风正、德善、家和、兴业、村安”的12条社区公约,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联谊会、手工艺品制作基地构建文化空间,开展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组织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2场次,并根据基层治理工作实践中的感人故事,创作文艺作品,原创小品《喜从天降》用幽默的表演引导社区居民互相体谅,树立文明新风,创建和谐社会,拉近居民间的距离。购置彩船、竹马等文艺器材,练习老少皆宜的舞龙、舞狮、彩灯、魔女子等社火项目,以文育人,塑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建设团结互助的和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