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草木
文章字数:1494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草木对冬天的认知,要比人深刻得多。立冬一到,大多的草木清楚,该休养生息了。
雪是薄薄的,很轻小,暗绿色的越冬小麦匍匐在泥土上,一半是麦苗,一半是雪花,形成一种独特的色调。还有那么多野草在大地上坚守着:卷耳、黄鹌菜、猪殃殃、婆婆纳、牛繁缕的幼苗,在我的眼帘里嫩绿可人。
去了秦岭的牛头山。早几天下过一场雪,阴坡积雪尚存,阳坡已经融化。低头,在满坡的荒草中找寻,果然发现了一根根鲜活的紫羊茅,从根部生出许多紫叶,叶片对折或内卷,呈窄线形小穗。它的花期已过,但碧绿的叶茎尚在。坐下,抚摸它的叶片,内心涌起莫名的感动。
山坡上的野菊花在盛开,相比人种植的菊花,我更喜欢这种野生品种。碎碎的花朵,不显张扬的性格。坡上还有野生的蜡梅,在落雪的季节里打开花朵,冬尽而结实。既然与冬天为伴,故又名冬梅。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诗句,《姚氏残语》中又称它为寒客。
潜心寻找,山坡上还有许多绿叶小草,只是叫不出名字。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无论再寒冷的季节,总有一些异类的草木生存着,并且以鲜绿的姿态呈现。这是我在小雪这个节气里看到的一丝丝绿。冬日里的草木依然有生命的呈现啊。于是,萎靡退去,精神飒爽。
冬至日,涝河迷蒙浑茫,株株老柳披满雪花,沧桑雄壮,仿佛大漠里的胡杨。河床里穿过冰雕的芦苇,冰上的早霜凝成朵朵白花,像是祭奠,像是怀念,像是告别。河畔灌木上的积雪层层叠叠,起伏有致,宛若一条银白的雪龙。我所惦念的河边那片荷塘,结着厚厚的冰层,但依然有残荷的枝干穿出冰层。凄楚与悲壮,凝结成一根根的冰柱儿。
老柳、芦苇、残荷,这是草木的修炼。在冬至的节气里修炼,真的不容易。
小寒里代表性的三种花信:梅花、山茶、水仙。
梅花自古就是文人们吟咏不衰的题材。或写梅品质,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皆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的诗作《墨梅》可谓一语双关,启人心智。宋人卢梅坡《雪梅》里的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很传神。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读这些梅花诗,有暗香浮动的感觉。
山茶花我极少见,似乎应该在四季如春的彩云之南,总是在小寒的季节开始绽放,在次年的四月凋落。读金庸的《天龙八部》,知道大理有一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是全红,紫的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朵朵形状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杨朔在《茶花赋》中曾用“春深似海”形容茶花之浓烈壮观,想来山茶也有一番风姿绰约、神韵天然的朴实之美。
至于水仙,倒不陌生。冷霜冻枝,玲珑如玉。这根茎像蒜头一样的花儿,却有一大串极其好听的名字:凌波仙子、玉玲珑、金银台、姚女花……“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在寒冷的家乡,我常常看到它,不仅在谁家的屋子里,还在室外的雪地里。一勺清水,几粒石子,就能让它生根发芽。在百花凋零的北方寒冬,水仙花叶花俱在,仪态超俗……
我工作室的案头也有一盆水仙,绿叶可以缓解我眼睛的疲累。
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无论再寒冷的季节,总有一些草木生存,且以鲜绿的姿态呈现。
应着大寒时令,阳台上那盆兰花开了。兰花虽是四季开放,但我独爱冬兰,灰黄的背景,黄绿的花朵,吻合我的审美念想。喜欢郑板桥的《题半盆兰蕊图》:“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那半盆兰蕊的画面,背景应是冬天。
兰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它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花语为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
兰花为冬天收尾,这是冬之大幸。
雪是薄薄的,很轻小,暗绿色的越冬小麦匍匐在泥土上,一半是麦苗,一半是雪花,形成一种独特的色调。还有那么多野草在大地上坚守着:卷耳、黄鹌菜、猪殃殃、婆婆纳、牛繁缕的幼苗,在我的眼帘里嫩绿可人。
去了秦岭的牛头山。早几天下过一场雪,阴坡积雪尚存,阳坡已经融化。低头,在满坡的荒草中找寻,果然发现了一根根鲜活的紫羊茅,从根部生出许多紫叶,叶片对折或内卷,呈窄线形小穗。它的花期已过,但碧绿的叶茎尚在。坐下,抚摸它的叶片,内心涌起莫名的感动。
山坡上的野菊花在盛开,相比人种植的菊花,我更喜欢这种野生品种。碎碎的花朵,不显张扬的性格。坡上还有野生的蜡梅,在落雪的季节里打开花朵,冬尽而结实。既然与冬天为伴,故又名冬梅。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诗句,《姚氏残语》中又称它为寒客。
潜心寻找,山坡上还有许多绿叶小草,只是叫不出名字。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无论再寒冷的季节,总有一些异类的草木生存着,并且以鲜绿的姿态呈现。这是我在小雪这个节气里看到的一丝丝绿。冬日里的草木依然有生命的呈现啊。于是,萎靡退去,精神飒爽。
冬至日,涝河迷蒙浑茫,株株老柳披满雪花,沧桑雄壮,仿佛大漠里的胡杨。河床里穿过冰雕的芦苇,冰上的早霜凝成朵朵白花,像是祭奠,像是怀念,像是告别。河畔灌木上的积雪层层叠叠,起伏有致,宛若一条银白的雪龙。我所惦念的河边那片荷塘,结着厚厚的冰层,但依然有残荷的枝干穿出冰层。凄楚与悲壮,凝结成一根根的冰柱儿。
老柳、芦苇、残荷,这是草木的修炼。在冬至的节气里修炼,真的不容易。
小寒里代表性的三种花信:梅花、山茶、水仙。
梅花自古就是文人们吟咏不衰的题材。或写梅品质,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皆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的诗作《墨梅》可谓一语双关,启人心智。宋人卢梅坡《雪梅》里的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很传神。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读这些梅花诗,有暗香浮动的感觉。
山茶花我极少见,似乎应该在四季如春的彩云之南,总是在小寒的季节开始绽放,在次年的四月凋落。读金庸的《天龙八部》,知道大理有一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是全红,紫的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朵朵形状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杨朔在《茶花赋》中曾用“春深似海”形容茶花之浓烈壮观,想来山茶也有一番风姿绰约、神韵天然的朴实之美。
至于水仙,倒不陌生。冷霜冻枝,玲珑如玉。这根茎像蒜头一样的花儿,却有一大串极其好听的名字:凌波仙子、玉玲珑、金银台、姚女花……“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在寒冷的家乡,我常常看到它,不仅在谁家的屋子里,还在室外的雪地里。一勺清水,几粒石子,就能让它生根发芽。在百花凋零的北方寒冬,水仙花叶花俱在,仪态超俗……
我工作室的案头也有一盆水仙,绿叶可以缓解我眼睛的疲累。
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无论再寒冷的季节,总有一些草木生存,且以鲜绿的姿态呈现。
应着大寒时令,阳台上那盆兰花开了。兰花虽是四季开放,但我独爱冬兰,灰黄的背景,黄绿的花朵,吻合我的审美念想。喜欢郑板桥的《题半盆兰蕊图》:“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那半盆兰蕊的画面,背景应是冬天。
兰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它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花语为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
兰花为冬天收尾,这是冬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