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镇:村美人和新画卷
文章字数:1376
![](/slrb/20241210/mhtml/6461f7c00849e149a483f6bc92a31254_img_10_323_354_238.png)
11月26日,天空碧蓝如洗,笔者走进丹凤县寺坪镇,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树树山茱萸果“丰”景喜人……
近年来,寺坪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各项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深化乡村治理,建设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乡风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优化产业布局
“我家种了7亩多坡地的山茱萸树,今年我和老伴已经采摘了一个多月,平均一人一天下来能采收20多斤山茱萸果,能收入100多元钱呢。”村民马月芳高兴地说。
近年来,寺坪镇按照全县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结合镇域内各村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以建设“中药材、畜牧养殖、食用菌”三大产业链为抓手,在“品牌强链、传统延链、特色补链”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寺坪镇素来被称为山茱萸之乡,全域种植山茱萸树3万多亩。为进一步提升山茱萸的品质,镇上在11个村开展全员培训,推行山茱萸低残化农药科管技术,建立丹凤县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1800亩,建成山茱萸农产品加工厂,年生产、加工山茱萸600多吨,产值3000万元。同时,招引丹凤县昌盛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引进巴克夏黑母猪80头、种猪13头,年出栏优质黑仔猪2000头、散养商品黑土猪1000多头。扶持丹凤茂生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食用菌基地,发展平菇200万袋,带动30多人稳定就业增收。在龙嘴村建成38亩油料作物示范基地和加工作坊,带动全村发展油料作物种植200亩,在毛里岗村探索推行“党支部+企业+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旅融合发展模式,发展“鱼蔬共生”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年产值600多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群众收入渠道。
改善村容村貌
“出门就是公园,口袋公园景色宜人,忙碌了一天,晚上没事在公园里转转,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寺坪村村民彭占良对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赞不绝口。
寺坪镇结合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人口集中的两处移民点中间,建设了园林式生态公园,供村民娱乐休闲。为持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寺坪镇持续加大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家谷三产融合示范园以及南山院子精品民宿,修建便民桥3座,铺设公路2条14公里,建设休闲广场2个、口袋公园4个,新建公厕4个,改厕366户,改造土坯房68户,宜居农房改造110户,拆除破旧房屋和残垣断壁22处,安排公益岗定期清扫镇域道路卫生,定期处理生活垃圾,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深化乡村治理
在龙嘴村,沿公路两旁一幅幅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家风家教等乡风文明为主题的彩画跃然墙上,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不仅要自身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家庭,更要把这种思想积极宣传出去,引领更多的村民,经营好自己的小家,邻里和睦,促进全村的乡风文明氛围更浓。”龙嘴村“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彭双有说。
寺坪镇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院落会以及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勤俭节约、孝老爱亲、拒绝攀比等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设立老书记调解工作室,调解矛盾纠纷25件;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开放大众理发厅、大众餐厅、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建设基层治理示范点3个;开展“最美儿媳”“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模范评选活动4次,表彰先进典型30多人次,引领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为和美乡村养气铸魂。如今,走在寺坪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