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生活实感与有情书写
程华
文章字数:1712
  长时期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会在阅读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也可以此形容我对李育善散文的阅读体会。从抒发个人情性到文字中充满生活实感,再到在作品中表达责任和忧患意识,李育善的文学和文字的版图也在逐渐扩大。在写完《惊蛰之后》之后,他写了《走过丹江》,作者企图写出丹江的前世今生,其真实得力于田野采访和史料梳爬,在具体叙事中,以田野走访为主,融历史掌故、地方传说、历史考证等于一体。《走过丹江》是李育善在散文创作上大的跨越,从文体分类上也可将之归到“非虚构”写作范畴中。在《走过丹江》的写作中,李育善利用三十多个周末,从丹江源头到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对丹江的重要支流都做过记录,走过三四百个村庄,采访五百多人整理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李育善的丹江行本身就是一个态度,是把身心都投入到溯源丹江的过程中,这样的目的和实际行动,就是“文学的求真和行动”,也是“非虚构”写作面向真实的态度。李育善从田野调查和乡村访谈中获得对人、事、物的朴素的认知,因而在“沿江而行”的叙事中,他笔下是熟悉的村庄和老乡,他在对他们的形象、语言、对话、神情等的描绘中,所有叙事都靠对话和事实来呈现。
  2024年,李育善出版了《商山草医录》,是一部实录商山草医人、采药人生活的文字,是李育善在“非虚构”写作上的又一部力作,其叙述思路延续《走过丹江》,其文字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实录的基础上,但读来并不枯燥,其背后有作者多年写作态度和经验的呈现。
  首先是作者对这些民间草医人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是富有真情的观察和写作。李育善怀揣着仁爱的情感,用有情的眼光用心记录和捕捉这些散落在山川沟壑里的民间草医,本身就是一种大爱。在商洛,草医人遍布在山间和沟壑,每一镇每一村都有他们行医的记录,他们被称为“先生爷”,他们用身边的药草治病救人,他们和他们手里的药草一样,平凡而伟大。贾平凹曾写过《药王庙》,秦岭山里有千千万万的“药王”,他们是孙思邈的后代,被老百姓立庙记载。李育善将这些人记录在文字里,作者写了七十多个民间草医人,为商洛的草医人立传,李育善是第一个,这是值得赞颂的。
  二是让文字充满情感张力。情感多深厚,想象就会多丰富。具体在李育善这里,他的情感是质朴的,因而多接近地气的想象,发展成一种散文笔法,就是把自己质朴的情感通过现实生活表现出来。如果对生活体验越深,那么感情就越深刻,文字之间的情感张力表现就越突出。李育善不是靠充满奇幻的想象力拓展文字的张力,而是靠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对生活的情感推动文字和叙述,因而文字充满生活实感,读者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与那些飘逸的靠想象和才气推动叙事不同,李老师是靠质朴情感感知生活,对生活越有情感,文字间的情感张力也越大。诸如他写穿越时空隧道与王家成面谈,这里有想象的成分,但李老师写来,如同和真实的王家成谈天聊地,没有居高临下的先入为主,究其原因,是他在此之前积累了很多关于王家成的资料,更重要的则在于他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这些民间草医人饱含感情,对他们的生活从内心认同。
  三是生活实感与李育善散文的个性。《文心雕龙》里说:“文质附乎性情。”性情易狭窄也易宽阔,如果掉进个人私我的性情里,没有思想、生活和经验来拓展,就会越走越窄。大散文要境界大,如何开阔视野?贾平凹提出要深入生活,使散文富有生活实感。当然还有另一路,就是拓展知识面,这样发展出文化散文。李育善正是在大散文背景下,写了《惊蛰之后》《走过丹江》《商山草医录》,尤其是后两部,作者写作思路开阔,从家庭事儿女情写到为一条河和一群人立传,这是开阔散文写作题材的趋向。作者书写他们行走在不同的村子里,遇见不同的草医人和采药人等,和他们对话聊天,记录他们治病和采药的诸多事迹,这是史志散文的实录写法,草医人对草药的态度,对病人的态度,就在实录其事中体现出来。他们这些人大多和自然接近,尊重自然也尊重生命,对他们行医采药事迹的记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商山草医录》是一个个草医人的人物志。李育善在散文写作方面走了适合他性格的一条路子,靠不断拓展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使自己的文字也像这些生活在商洛山地里的民间英雄一样,富有了生活和历史的开阔面向,这是他的散文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