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以改革思维破解组织工作难题
文章字数:977
本报讯 (通讯员 杨 勇)今年以来,丹凤县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载体、细化举措、狠抓落实,有效破解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一批组织工作难点堵点问题。
深化理论学习制度改革。丹凤县坚持把“学思想”摆在首位,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四下基层”“读书班”等制度,创新“乡音党课”理论学习宣讲载体,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等“四项培训”、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擂台比武”等“五大活动”,用好留仙坪、马炉等红色资源,把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引向深入。“乡音党课”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做法被《陕西工作交流》刊发。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丹凤县出台《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实施细则》等,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先后在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地,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延安精神再教育、全县党政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干部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四个一批”培养锻炼工程,选派5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一线实践锻炼,建立县级领导、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六个一”结对帮带机制,帮助15名新提拔年轻科级干部、96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成长成才。
实施基层组织制度改革。丹凤县落实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差异化设置村级党组织“一强五好”、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党组织“四强”等六大类36条具体标准,评定一类党组织83个、二类党组织294个、三类党组织42个,建设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六好”党组织16个、“五好”党委(总支)6个、“四强”党支部33个、党建示范点40个。“六好”党组织、“三化建设”做法先后被《调研与决策》《商洛调研》推介。深化拓展“六联共治”机制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相关做法被《组织人事报》《民情与信访》刊发。
深化产业链联合党委制度改革。丹凤县采取党建联建、村企联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和方式,依托全县13个产业联合党委、30个产业链党支部,链接带动665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林下经济、畜禽养殖、“五小”经济等,培育年收益50万元以上村6个,20万元以上村95个、占比72%,10万元以上村118个、占比89%。建立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产业链联合党委改革案例荣获“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深化理论学习制度改革。丹凤县坚持把“学思想”摆在首位,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四下基层”“读书班”等制度,创新“乡音党课”理论学习宣讲载体,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等“四项培训”、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擂台比武”等“五大活动”,用好留仙坪、马炉等红色资源,把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引向深入。“乡音党课”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做法被《陕西工作交流》刊发。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丹凤县出台《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实施细则》等,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先后在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地,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延安精神再教育、全县党政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干部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四个一批”培养锻炼工程,选派5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一线实践锻炼,建立县级领导、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六个一”结对帮带机制,帮助15名新提拔年轻科级干部、96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成长成才。
实施基层组织制度改革。丹凤县落实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差异化设置村级党组织“一强五好”、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党组织“四强”等六大类36条具体标准,评定一类党组织83个、二类党组织294个、三类党组织42个,建设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六好”党组织16个、“五好”党委(总支)6个、“四强”党支部33个、党建示范点40个。“六好”党组织、“三化建设”做法先后被《调研与决策》《商洛调研》推介。深化拓展“六联共治”机制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相关做法被《组织人事报》《民情与信访》刊发。
深化产业链联合党委制度改革。丹凤县采取党建联建、村企联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和方式,依托全县13个产业联合党委、30个产业链党支部,链接带动665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林下经济、畜禽养殖、“五小”经济等,培育年收益50万元以上村6个,20万元以上村95个、占比72%,10万元以上村118个、占比89%。建立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产业链联合党委改革案例荣获“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