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黄鹤楼
孙荣
文章字数:1516
  初见武汉,就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大气、丰富、开放与独特。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携带着一群大大小小的湖泊穿城而过,不仅为它带来了灵秀之气,还将这座城市从内部打开,让它以开放的襟怀召唤和引领着每一个人,跟随长江去见识天地的广阔。这种巨大的空间尺度与地理构造,吸引着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来到武汉,登临黄鹤楼,放眼天地,激扬文字,状物抒怀。而这一切,促成我多少年来对黄鹤楼的向往。
  假日里,伴着清晨的江风与阳光,来到黄鹤楼景区。不愧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景区内游人来往熙攘,话语声不绝于耳。站在蛇山之巅,我听见列车从武汉长江大桥上轰隆隆呼啸而过,抬头仰望眼前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楼,感慨万千。
  黄鹤楼本身就美,尤其是它所处的地势。它处在江汉平原的蛇山之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江在楼之下,楼在江之上,江自江,楼自楼,江与楼又互为一个整体。登上黄鹤楼,伏在围绕楼层一周的观景敞廊上,可以看见江中船只往来,人影晃动;远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远近皆可悦目,真有点天上人间之感,难怪传说有仙人曾驾鹤于此。
  遥想当年,崔颢、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等人,登临黄鹤楼,放眼气势雄浑,奔向天际的壮丽长江,一时间思绪荡漾,诗意勃发,在黄鹤楼对江吟诵,留下千古名篇。黄鹤楼的观瞻盛景吸引了诗人,诗人们的才情佳作成就了黄鹤楼,最终楼与人相互成就,闻名天下。
  众多的唐诗中,人们皆以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为第一。传说李白到了这儿,看着楼上崔颢的题诗没办法发挥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什么话?李白何许人也,他能被一首唐诗难住?他站在黄鹤楼之上,披风当襟,借风而飞,一眼就望到了天尽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看看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诗固然很好,可诗里只是昔日事,眼前景,思乡情,自以为李白的眼界和襟怀远超崔颢。
  毛泽东于1927年来到武汉,此时的中国,大革命正处于低潮期。毛泽东登上黄鹤楼,面对苍苍茫茫、奔流不尽的滔滔长江水,不胜感怀,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不是一个有大气度大襟怀的领航者的视角吗?他登高望远,俯瞰中国大地,发出了“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叹问。黄鹤去哪儿啦?时间去哪儿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像孔子所说,这奔流的长江之水,就像我们生命里逝去的那些时间,一去不回。那一刻,毛泽东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滚滚长江从眼前奔腾而过,感受着天地之广阔浩大,感受着此生的短暂和有限,一种无畏无惧、自强不息的情感和坚定信念油然而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写出了他对革命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情怀。一个伟大高尚的灵魂,在他步履艰难、身处低谷时,所想到的不是自己个体生命的荣辱得失、怅惘郁闷,而是对天地、对民众的责任和承当,这是何等忘我的精神与情怀啊?
  收回思绪,此刻万丈灿阳洒满大地,我站在黄鹤楼上,看江面宽阔,水流平稳,鸥鹭蹁跹,更远处江水如抱云脚,水天一色,雾岚渺渺,如同秘境,使得江与楼的美相得益彰,摄人心魄。我很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日闲暇里,从喧嚷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出来,登上黄鹤楼,即刻会觉得身体轻松了下来,在楼上坐一坐,四处望望,看看江中逐浪的船只和奔流不尽的碧波,精神也会不一样的。多少年来,黄鹤楼不知给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疗养啊!
  离开时,回望黄鹤楼涌月台石柱上“月色无玷,江流有声”的题刻,一幅宁静壮美的月夜览江图,在我心中缓缓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