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灵芬芳的一本书
文章字数:2792
李云飞
李小奇的散文集《观花心生香》于2023年11月出版,书名富有诗意。捧书在手,封面工笔画用笔细腻,风格典雅。目录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令人期待,读完全书,感觉心生幽香,正如著者序言中所期待的那样,这本书芬芳了我的心灵。这部散文集具有传统散文的典型特色,堪称美文,阅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极具情感美。传统散文往往融叙事抒情于一炉,以真挚美好的情感打动人心,这部散文集正是如此,文中抒发的情感纯净而真诚,不含一丝杂念,所以能引起情感共鸣。《案头山花开》一文中作者网购的那把山杜鹃,从购买之日起就开始有了牵挂,担心运输途中会不会被折断压坏,收到花插瓶后天天都会看它们,起初没有变化时想到它们是走了太远的路累得睡着了。怜爱一束花,那么贴心而细致,见微知著,显见的是作者善良仁爱的内心世界。《奶奶是神仙》《家的味道》中亲人之间的亲情会唤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怀想,而《老院子·桂花树》中所抒发的世事变迁和人世无常的感慨也能引起高度情感共鸣,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南国水果香》中一颗小小的普通的水果所承载的友情能永久温暖人心。《文竹开花》中那棵和鹅掌木常年互相遥望,特别想走到一起握握手说说话的文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大部分营养主供给一枝,让它长得非常长,直到走到鹅掌木的身边。它还开出美丽的小花作为诗送给鹅掌木。透过作者的奇思妙想,折射出的是她万物有爱的美好情感。《上海游园记》不仅记行记景,还记录了与同窗好友静心书之间的友谊,《再上太白山》《云南印象》《我给老战士们当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师生间的美好情谊。《偷得浮生半日闲》中作者从那位八旬老人那里买了荠荠菜,不为吃菜,只为了老人能开心,这份善良着实令人感动。书籍就是将人世间的美好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看到人世间一直有真情在。而人生天地间,最让人留恋的莫过于真情。工业化社会导致人情疏离,人的内心更加渴望真情,《观花心生香》如一股清泉可以滋养人的性情和心灵。
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极具哲理美。这本书在写景叙事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体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聆听花开的声音》中作者由刺球开花领悟到要敬畏每一种生命,“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只是春天来临的时日不同而已。”启示我们不要有差别心,努力做好自己就好。《万重山色留心间》看似在写秦岭的四季之景,其实是在书写自然带给作者的生活感悟。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既然不能改变就享受当下,把安心处看作故乡,沿途所见皆为风景,所居之处皆成诗篇。《问春不语》书写的是疫情带来的人生感悟,人类在灾难面前方能体会到自由行走是多么可贵,正如纳兰性德所言“当时只道是平常”,失去才懂得其珍贵,《中秋随想》结尾也言“若爱明月,就握住现在”,所以珍惜当下,拥有的就有最好的。《行走西藏》告诉我们“人生真的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西藏也可以不作准备,说走就走。”“只要你的心准备好了就可以出发了。”我们有多少次说“等孩子大了,出去看看世界。”其实旅行不必等待,只要想,总能挤出时间成行,若总是等待就意味着一直错过。
《观花心生香》文笔优美,文风质朴,平中见奇。这部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足见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行文中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与个人书写融合得自然贴切,还不乏作者自己的诗词原创,堪作写作范文。《老院子·桂花树》是情美文美的典范之作,写桂花树引用了唐代王维《鸟鸣涧》、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以及宋代陈起《月下闻桂花》、陈与义《长沙寺桂花重开》、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诗句,还有自己原创的两首诗和一首词,彼此相得益彰,文辞优美。桂花树见证了一代人的老去和一代人的成长,作者抒情也极具感染力,比如当作者回到老院子时,“当我打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桂花树,只有它宣示着这个院子的生命力……桂花树还和以前一样,只是树干更粗壮了,它如同一位老者,守候在这里,等着我们归来。陪伴它的,除了这个老院子,就是一群栖息在树上的鸟雀,晚上叽叽喳喳地回来,早上叽叽喳喳地离开。桂花自开自落,没有人再去精心地收集。”其中蕴含的岁月沧桑之感读来令人黯然神伤,看似平常的文字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商山行记》结尾写道:“商山静静地矗立几千年,来的人,它张开双臂能接纳;走的人,它拱手相送不挽留。来来去去,都在它的眼眸里;人事代谢,都在它的松涛里。”文字简洁而优美,富有哲理。作品中优美文段比比皆是,如茵茵青草上的露珠,灵光闪耀。《行走西藏》共写诗四首,写羊卓雍措湖的诗:“天山共色风烟净,水鸟相亲云影轻。缥碧一湖珠玉润,瑶池纵好不与争。”颇有唐诗遗韵。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所作诗句“沧海桑田易,年年望月台。”更是余韵悠长,引发无限联想。
《观花心生香》传递出作者的雅人深致和诗意生活,令人向往。总览作品集清晰可见作者生活审美化的心态。她诗性栖居,继承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读书弹琴、莳花种草,赋诗作文,游历园林山水,如一股清流,令人神清气爽,无限向往。普通的柏实壳在作者眼中如花一般,采之入枕,枕之有诗。她能留意到雪松开花,桂花结子,能亲手植梅为听香,会在夜晚到山间赏雪、看星星,会带上一块尼洋河的石头回家……《木假山记》记述了作者上山捡拾一段枯木做成假山清供,浮想联翩并赋诗作记。对于山路上遇到的一段枯木,我们大多数人会视而不见,不会如作者一样带回家做成假山盆景,但在作者眼里,“木假山清供,仿佛就是将自然山水盈缩小盆之中,朽木为山,勺水为池,青苔野草也不乏林泉之志。每日观赏,仿佛置身山林幽壑,心旷神怡,可谓是放情山水,‘会心处,不必在远’。因为木假山,也更能体会一枝碗莲、一瓶插花给沈复带来的生活乐趣,只要心有山水,山水自在眼前;只要内心不俗,生活自有雅趣。”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欣赏美的情趣,告诉我们生活是否有雅趣不在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在于灵魂。《茶事琐记》中的几篇短文非常能体现作者闲雅的生活情调,《茶香共饮》中的那把野菊花、那只褐色的蚂蚱,那首小诗,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品茗听琴》《茶后无眠》《上巳偶聚》和《金银花茶》让我们感受到品茶、弹琴、雅集的生活乐趣。读《小峪的月光》,跟随作者一起聆听一线瀑布的天籁清音,沐浴清亮的月光,感受融于自然的体宁心恬。比照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这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这种生活方式才是我们中国人应该保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审美。生活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传承文化还在于要传承健康而诗意的生活方式。《植梅待听香》《圉圉洋洋小池鱼》《阳台花园》《我家的魔豆》《天之骄子》还有第四辑中的游记处处体现出作者的诗意生活态度,让人心生向往。
要言之,李小奇的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是一部文辞、情感、哲理兼胜的作品,阅读它能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和温暖的力量。愿更多的人阅读它,让它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李小奇的散文集《观花心生香》于2023年11月出版,书名富有诗意。捧书在手,封面工笔画用笔细腻,风格典雅。目录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令人期待,读完全书,感觉心生幽香,正如著者序言中所期待的那样,这本书芬芳了我的心灵。这部散文集具有传统散文的典型特色,堪称美文,阅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极具情感美。传统散文往往融叙事抒情于一炉,以真挚美好的情感打动人心,这部散文集正是如此,文中抒发的情感纯净而真诚,不含一丝杂念,所以能引起情感共鸣。《案头山花开》一文中作者网购的那把山杜鹃,从购买之日起就开始有了牵挂,担心运输途中会不会被折断压坏,收到花插瓶后天天都会看它们,起初没有变化时想到它们是走了太远的路累得睡着了。怜爱一束花,那么贴心而细致,见微知著,显见的是作者善良仁爱的内心世界。《奶奶是神仙》《家的味道》中亲人之间的亲情会唤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怀想,而《老院子·桂花树》中所抒发的世事变迁和人世无常的感慨也能引起高度情感共鸣,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南国水果香》中一颗小小的普通的水果所承载的友情能永久温暖人心。《文竹开花》中那棵和鹅掌木常年互相遥望,特别想走到一起握握手说说话的文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大部分营养主供给一枝,让它长得非常长,直到走到鹅掌木的身边。它还开出美丽的小花作为诗送给鹅掌木。透过作者的奇思妙想,折射出的是她万物有爱的美好情感。《上海游园记》不仅记行记景,还记录了与同窗好友静心书之间的友谊,《再上太白山》《云南印象》《我给老战士们当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师生间的美好情谊。《偷得浮生半日闲》中作者从那位八旬老人那里买了荠荠菜,不为吃菜,只为了老人能开心,这份善良着实令人感动。书籍就是将人世间的美好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看到人世间一直有真情在。而人生天地间,最让人留恋的莫过于真情。工业化社会导致人情疏离,人的内心更加渴望真情,《观花心生香》如一股清泉可以滋养人的性情和心灵。
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极具哲理美。这本书在写景叙事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体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聆听花开的声音》中作者由刺球开花领悟到要敬畏每一种生命,“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只是春天来临的时日不同而已。”启示我们不要有差别心,努力做好自己就好。《万重山色留心间》看似在写秦岭的四季之景,其实是在书写自然带给作者的生活感悟。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既然不能改变就享受当下,把安心处看作故乡,沿途所见皆为风景,所居之处皆成诗篇。《问春不语》书写的是疫情带来的人生感悟,人类在灾难面前方能体会到自由行走是多么可贵,正如纳兰性德所言“当时只道是平常”,失去才懂得其珍贵,《中秋随想》结尾也言“若爱明月,就握住现在”,所以珍惜当下,拥有的就有最好的。《行走西藏》告诉我们“人生真的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西藏也可以不作准备,说走就走。”“只要你的心准备好了就可以出发了。”我们有多少次说“等孩子大了,出去看看世界。”其实旅行不必等待,只要想,总能挤出时间成行,若总是等待就意味着一直错过。
《观花心生香》文笔优美,文风质朴,平中见奇。这部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足见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行文中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与个人书写融合得自然贴切,还不乏作者自己的诗词原创,堪作写作范文。《老院子·桂花树》是情美文美的典范之作,写桂花树引用了唐代王维《鸟鸣涧》、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以及宋代陈起《月下闻桂花》、陈与义《长沙寺桂花重开》、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诗句,还有自己原创的两首诗和一首词,彼此相得益彰,文辞优美。桂花树见证了一代人的老去和一代人的成长,作者抒情也极具感染力,比如当作者回到老院子时,“当我打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桂花树,只有它宣示着这个院子的生命力……桂花树还和以前一样,只是树干更粗壮了,它如同一位老者,守候在这里,等着我们归来。陪伴它的,除了这个老院子,就是一群栖息在树上的鸟雀,晚上叽叽喳喳地回来,早上叽叽喳喳地离开。桂花自开自落,没有人再去精心地收集。”其中蕴含的岁月沧桑之感读来令人黯然神伤,看似平常的文字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商山行记》结尾写道:“商山静静地矗立几千年,来的人,它张开双臂能接纳;走的人,它拱手相送不挽留。来来去去,都在它的眼眸里;人事代谢,都在它的松涛里。”文字简洁而优美,富有哲理。作品中优美文段比比皆是,如茵茵青草上的露珠,灵光闪耀。《行走西藏》共写诗四首,写羊卓雍措湖的诗:“天山共色风烟净,水鸟相亲云影轻。缥碧一湖珠玉润,瑶池纵好不与争。”颇有唐诗遗韵。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所作诗句“沧海桑田易,年年望月台。”更是余韵悠长,引发无限联想。
《观花心生香》传递出作者的雅人深致和诗意生活,令人向往。总览作品集清晰可见作者生活审美化的心态。她诗性栖居,继承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读书弹琴、莳花种草,赋诗作文,游历园林山水,如一股清流,令人神清气爽,无限向往。普通的柏实壳在作者眼中如花一般,采之入枕,枕之有诗。她能留意到雪松开花,桂花结子,能亲手植梅为听香,会在夜晚到山间赏雪、看星星,会带上一块尼洋河的石头回家……《木假山记》记述了作者上山捡拾一段枯木做成假山清供,浮想联翩并赋诗作记。对于山路上遇到的一段枯木,我们大多数人会视而不见,不会如作者一样带回家做成假山盆景,但在作者眼里,“木假山清供,仿佛就是将自然山水盈缩小盆之中,朽木为山,勺水为池,青苔野草也不乏林泉之志。每日观赏,仿佛置身山林幽壑,心旷神怡,可谓是放情山水,‘会心处,不必在远’。因为木假山,也更能体会一枝碗莲、一瓶插花给沈复带来的生活乐趣,只要心有山水,山水自在眼前;只要内心不俗,生活自有雅趣。”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欣赏美的情趣,告诉我们生活是否有雅趣不在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在于灵魂。《茶事琐记》中的几篇短文非常能体现作者闲雅的生活情调,《茶香共饮》中的那把野菊花、那只褐色的蚂蚱,那首小诗,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品茗听琴》《茶后无眠》《上巳偶聚》和《金银花茶》让我们感受到品茶、弹琴、雅集的生活乐趣。读《小峪的月光》,跟随作者一起聆听一线瀑布的天籁清音,沐浴清亮的月光,感受融于自然的体宁心恬。比照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这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这种生活方式才是我们中国人应该保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审美。生活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传承文化还在于要传承健康而诗意的生活方式。《植梅待听香》《圉圉洋洋小池鱼》《阳台花园》《我家的魔豆》《天之骄子》还有第四辑中的游记处处体现出作者的诗意生活态度,让人心生向往。
要言之,李小奇的散文集《观花心生香》是一部文辞、情感、哲理兼胜的作品,阅读它能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和温暖的力量。愿更多的人阅读它,让它滋润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