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持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文章字数:1532
本报讯 (通讯员 张莹雪)“这次发水灾,一夜之间我就没地方住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迁,9月底我就开始选房了,不止房子,还给了好多补助,我真的是打心眼里感谢。”11月12日,笔者来到柞水县嘉和移民小区7号楼1单元102室党厚林家时,他正忙着张罗自家新房的装修。当说起受灾后县委、县政府对他家的关爱和补助时,党厚林热泪盈眶。
党厚林是柞水县红岩寺镇张坪村村民,家里8口人,“7·19”洪灾中,他家的房子被冲毁,一家8口无家可归,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张坪村干部在走访排查中得知了党厚林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解决其实际困难,8月初,他一家人就被纳入重点监测户,先后落实了农房保险、危房改造、应急重建、临时生活救助等相关政策补贴,并为其发放了棉衣、米面油、取暖炉等物资。由于他家原住地张坪村受灾严重,已经不适合重建房屋,县委、县政府让其一家搬迁至柞水嘉和移民小区,每平方米由政府补助1500元。
“我家里人多,住一套房太挤了,现在政府又准备分第二套房子安置我们,全家人都有房子住了,我就放心了,后面我会靠自己的劳动把日子过好。”有了这两套房子,党厚林一家生活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让受灾群众通过搬迁这种安置方式不会让他们因搬迁安置而形成新的债务,既调动了受灾群众的搬迁积极性,也消除了易地移民搬迁存量房源的潜在风险,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红岩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宁江平表示。
灾情发生后,柞水县迅速开展精准摸排,制定出台了《柞水县“7·19”洪灾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了移民搬迁安置、就近选址新建、购买剩余房源、危房修缮加固等多种安置方式和资金补助标准,让受灾群众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愿选择适合的安置方式。选择城区移民搬迁现有房源安置的,每平方米补助1500元;选择农村移民搬迁剩余房源安置的,每平方米补助1000元。同时,符合条件的群众还可叠加享受D级危房4万元的改造补助,倒房户可享受2.5万元的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受灾群众还可享受每户4万元的农房保险理赔等补助。
截至目前,全县213户C级危改全部完成,275户D级危改中选址新建安置的97户动工89户,搬迁安置的178户完成入住85户、正在装修93户,191户整体避灾搬迁中96户选房工作有序推进,很多严重受灾集中居住区面貌一新。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推进灾后受损房屋重建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受灾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争分夺秒抢抓房屋重建进度,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全住房,尽早恢复他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柞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国政说。
用心用情保障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房只是柞水县扎实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一条条村道、国道的抢通修复,一条条供水管道的铺设,一个个木耳大棚的修整……在柞水,灾后重建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热火朝天,争分夺秒的景象。
据了解,柞水全县累计出动机械设备1233台,组织6829名施工人员修复投用了211国道等道路,通往村委会的23条水毁道路已经启动修复的有17条、6条已经修复完成,道路重建工作呈现出全面铺开、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县上累计铺设供水管道102.2公里,新建的27处截渗坝和27个蓄水池11月底就将全面建成投用。针对农业产业在这次水灾中受损严重的实际,柞水县累计已经修复和正在修复基本农田4714亩。有4800多平方米圈舍得到加固,新引进生猪4350头,家禽补栏1.35万头(只),修复木耳大棚276个,调运种植秋耳菌包3350万袋,灾区农业生产逐步复苏、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柞水县先后争取到2860万元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100万元陕南发展专项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00万元公路灾损抢修保通资金等一批行业支持资金,1785万元高标准农田修复资金已经对接落地,1596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即将下达,让灾后重建工作有了更多资金保障。
党厚林是柞水县红岩寺镇张坪村村民,家里8口人,“7·19”洪灾中,他家的房子被冲毁,一家8口无家可归,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张坪村干部在走访排查中得知了党厚林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解决其实际困难,8月初,他一家人就被纳入重点监测户,先后落实了农房保险、危房改造、应急重建、临时生活救助等相关政策补贴,并为其发放了棉衣、米面油、取暖炉等物资。由于他家原住地张坪村受灾严重,已经不适合重建房屋,县委、县政府让其一家搬迁至柞水嘉和移民小区,每平方米由政府补助1500元。
“我家里人多,住一套房太挤了,现在政府又准备分第二套房子安置我们,全家人都有房子住了,我就放心了,后面我会靠自己的劳动把日子过好。”有了这两套房子,党厚林一家生活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让受灾群众通过搬迁这种安置方式不会让他们因搬迁安置而形成新的债务,既调动了受灾群众的搬迁积极性,也消除了易地移民搬迁存量房源的潜在风险,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红岩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宁江平表示。
灾情发生后,柞水县迅速开展精准摸排,制定出台了《柞水县“7·19”洪灾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了移民搬迁安置、就近选址新建、购买剩余房源、危房修缮加固等多种安置方式和资金补助标准,让受灾群众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愿选择适合的安置方式。选择城区移民搬迁现有房源安置的,每平方米补助1500元;选择农村移民搬迁剩余房源安置的,每平方米补助1000元。同时,符合条件的群众还可叠加享受D级危房4万元的改造补助,倒房户可享受2.5万元的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受灾群众还可享受每户4万元的农房保险理赔等补助。
截至目前,全县213户C级危改全部完成,275户D级危改中选址新建安置的97户动工89户,搬迁安置的178户完成入住85户、正在装修93户,191户整体避灾搬迁中96户选房工作有序推进,很多严重受灾集中居住区面貌一新。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推进灾后受损房屋重建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受灾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争分夺秒抢抓房屋重建进度,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全住房,尽早恢复他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柞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国政说。
用心用情保障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房只是柞水县扎实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一条条村道、国道的抢通修复,一条条供水管道的铺设,一个个木耳大棚的修整……在柞水,灾后重建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热火朝天,争分夺秒的景象。
据了解,柞水全县累计出动机械设备1233台,组织6829名施工人员修复投用了211国道等道路,通往村委会的23条水毁道路已经启动修复的有17条、6条已经修复完成,道路重建工作呈现出全面铺开、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县上累计铺设供水管道102.2公里,新建的27处截渗坝和27个蓄水池11月底就将全面建成投用。针对农业产业在这次水灾中受损严重的实际,柞水县累计已经修复和正在修复基本农田4714亩。有4800多平方米圈舍得到加固,新引进生猪4350头,家禽补栏1.35万头(只),修复木耳大棚276个,调运种植秋耳菌包3350万袋,灾区农业生产逐步复苏、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柞水县先后争取到2860万元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100万元陕南发展专项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00万元公路灾损抢修保通资金等一批行业支持资金,1785万元高标准农田修复资金已经对接落地,1596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即将下达,让灾后重建工作有了更多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