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 承 大 漆 之 美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040
    薛军礼正在做漆葫芦

  大漆,也叫土漆,是一种从漆树上采集来的天然液体涂料,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磨、耐酸、隔水、抗菌等特性。我国大漆工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蚀,彼时用大漆装饰的各种器具依然光亮如新,为世人瞩目。
  而今,色彩缤纷的化学染料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大漆,这项烦琐的工艺濒临失传,为了让大漆重焕光彩,洛南35岁青年薛军礼踏上了探寻生漆工艺的漫漫长路。
  11月6日,在洛南县花溪弄景区漆艺坊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葫芦、漆扇、茶碗、香炉、手串等漆艺品,如云缎般的光泽感在这些漆面上流泻出来,明而不艳,自有一种古朴厚重的美。薛军礼说,他的老家在三要镇,舅爷是农村老木匠,父亲也传承了这门手艺,儿时,他见过父辈在深山里割漆,看着那乳白色的液体从树上一滴滴掉落下来,觉得很是神奇。他说:“那时,大人做寿材染土漆,我在旁边玩,一下子过敏了,身上长了很多疹子,奇痒无比,大概一个多星期才好,所以我对土漆的印象十分深刻。”
  2019年前后,薛军礼在外地游玩看到有人用大漆制作古琴,那温润的手感、典雅的色泽,让他惊叹普通的生漆竟能做成如此漂亮的东西,回家后,他就购买了生漆和红、蓝、黄、绿、紫等矿物质颜料,看着网上的视频教程尝试去做各类大漆工艺品。
  “刚开始,我对生漆过敏,手上长满了红疙瘩,一抓就蔓延一片,这个过程持续了2年,现在对它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在满腔热情的驱使下,薛军礼熬过了痛苦的过敏期,又熬过了枯燥的初学期。他说,上漆要经过堆高、填平、磨显等若干流程,就拿做漆葫芦来说,光刷漆就得刷30道,每刷一道得停几个小时,待阴干后再刷,这样下来,等拿到手中赏玩至少得3个月之久。
  对薛军礼而言,大漆工艺最难的是推光这个环节。“用瓦灰加植物油,用手指反复在漆面打着圈儿地磨平,直到生漆和木胎完全融为一体,流溢出温润的光泽为止。”在无数次的摩挲中,薛军礼右手的指纹几乎磨平。
  “工艺是一方面,空气的干湿度也同等重要。”薛军礼告诉记者,刚上色的漆器不能暴晒,只能阴干,空气湿度75%左右是阴干的最佳环境,在当地恰好是三伏天之后的两个月最为适合,为了延长制作时间,他还模拟自然环境设置了阴干房。
  说话间,薛军礼给漆碗里倒了一碗热水,拿起时却不觉得烫,“大漆隔温效果很好,还耐久、环保。”他说,大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和传承。
  “目前,漆扇卖得最好,游客还能体验漆扇的制作过程。”薛军礼告诉记者,这几年,也有人想拜师学艺,等时机成熟了,他会考虑收徒弟,让更多的人去传承大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