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古村新韵迎客来
本报记者 黄朝梅
文章字数:1452
    熊耳山山顶(本报记者 房保安 摄)

    熊耳山下的村庄(本报记者 吕丽霞 摄)

  初冬时节,走进商州区金陵寺镇熊耳山村,入眼便是用废旧的陶瓮砌成的景观墙,形成了一道独具乡土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过去,村里烧制陶器时,有时候会把一些残次品废物利用,垒砌成墙,一些村民家的院墙坍塌了,也会找合适的闲瓮来填补,一些大瓮的残破碎片被搭在墙头,避免了土墙被雨淋后的过早损毁。”熊耳山村党支部书记任英志说。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康养休闲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得到了巩固和完善,熊耳山村的“瓮墙”摇身一变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从进村起,在蜿蜒的山路上,熊耳山村用废弃的陶瓮、陶罐作为装饰元素,镶嵌在沿路亭子旁、院墙上、村间小路上、观景台边,不事雕琢而自有古朴风味。
  “瓮墙”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曾经日渐式微的制陶技艺也再度闯入人们的视野。
  在熊耳山村制陶体验馆里,不仅可以体验到陶瓷的制作过程,学习陶瓷的文化,了解熊耳山村的历史,也是游客来到熊耳山村的必打卡地。
  “一只手要扶稳盆体,另一只手要反复滴水打光,直到盆体圆整。”72岁的制陶老手艺人古玉民边忙着手中的活儿边告诉记者制陶的诀窍。
  “我们烧制陶瓷,需要两种土,一种立体性强,一种柔韧性强,把这两种土混合成泥,才能烧制出好陶瓷。”对于制陶工艺技术,古玉民如数家珍。
  古玉民是熊耳山村第四代制陶传承人。如今,他一直守护着村史馆和制陶体验馆,还坚持打扫卫生,虽然每月只有公益性岗位收入,但对于他来说,把制陶技艺传承下去,比挣多少钱都重要。
  “过去,我们背着大瓮小盆翻山越岭,走遍关中和商洛各县区,每年从腊月十五到二十九,日夜兼程,就为了用陶瓷兑换些粮食回家过年。现在不一样了,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政府保障都很到位,白米细面都吃不完。”古玉民笑着说。
  经历了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年逾古稀的古玉民自然忘不了党,他更想通过劳动和现场教学来回报社会。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他总是不停地穿梭在村史馆和制陶体验馆,为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讲解村史,教授制陶技艺。
  “我都这把年纪了,总不能把手艺带到地下,传授出去也算是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古玉民说。
  “为学习和掌握更新的制陶理念和更先进的制陶技术,村上先后组织匠人到渭南尧头窑、铜川陈炉古镇等地考察,尝试更加环保节能的电窑烧制技术。”任英志说,原来村里是用土法制陶,现在用电窑烧瓷,不仅省时省力,还绿色环保,每窑可以烧二三十件大小陶制品,消耗120度电,烧制8个小时就可以出窑了。
  “陶瓷文化不仅是熊耳山村的根,更是我们的魂,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更要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把陶瓷文化这块招牌打得更亮、更响。”任英志说。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守住乡村文脉“根”。
  为了让熊耳山村“炉火千年不绝”,自2020年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熊耳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从基础配套、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统筹推进“新窑村”建设。
  环境变美了,群众富裕了,熊耳山村华丽蝶变,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集陶瓷和文旅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漫步熊耳山村,屋舍高低层叠,围墙粗犷,干净整洁的街道流淌着古老的岁月,诉说着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除了自带旅游的“先天基因”,熊耳山村依托良好的乡村景观和文化底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
  “村子有了人气,我们发展旅游业就更有信心了。”任英志笑着说,熊耳山村的蝶变,让文化和旅游的“手”牵得更紧,以文促旅的发展模式,慢慢也让这里成了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