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是故乡
文章字数:1923
顾新闻
徐祯霞的新作《云端上的故乡》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自传体非虚构散文读本。它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的搬迁和消失,故乡的发展和革新,“我”对故乡的追忆和留恋,再现了故乡曾经沉淀和绽放的那些美好,以及在岁月沉浮中人们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大背景下的乡村面貌以及人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改变,凸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是一部融可读性、文学性、哲学性于一体的散文著作。
小细节彰显大情怀
《云端上的故乡》共42个章节,从“我的出生”到“回望故乡”,以“我”的家庭为主线,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不仅有诗歌之情,还有小说之味,让人掩卷难舍。
该书几乎是由无数具有质感的细节铺就的。作者将家庭中那一本本难念的经讲得真切而丰富,如一部连续剧,那些裹挟着生活烟火味的波动和遭遇,也许会让你从中看到你的街坊邻居、你的亲人朋友,甚至你自己。在生活表面之下,作者似乎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叙事冲动,就是探讨在大历史大社会泥沙俱下的洪流里,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植入社会,如何设定位置。其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民间最朴素的生活作注释,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段细节铺展,都以点点萤火,汇聚出璀璨的文字画廊。作者善于以小人物、小事件衬托大情怀、大时代,艺术而巧妙地以小喻大,以点带面,收到见微知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在场感彰显真实性
《云端上的故乡》之“云端”无疑是一种仰望和憧憬,故乡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离开故乡之后的深度寄托和感怀,这种寄托和感怀一旦嵌入键盘,就会敲打出发自内心的歌唱。这种歌唱演化成“我”的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碎,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刻画出一组栩栩如生、命运各异、震撼人心的人物众生相。《姐姐的爱情》一章描述得尤其生动感人,从姐姐考上职中,到邂逅姐夫,从相亲相爱到家庭阻拦,从学校代教到私定终身,从母亲意断到孩子出生,从母亲转意到恩怨乌有……姐姐的爱情婚姻生活充满了无奈与苦涩,是传统婚姻观和现代婚姻观相互冲撞、相互弥合的现实写照,个中语言真挚感人,生动形象。特别是作者善于在叙述中以个体故事为切口,推溯演进语言的辩证功效,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独到的叙事和修辞,细腻的文字和笔触,将人情之善与恶、世态之波起云涌与风清浪缓,如画卷般地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使“我”的存在更为真切、可信,在场感十分强烈。
乡土风物彰显故乡魅力
《云端上的故乡》通过对故乡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以及现实演进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书中引用的民歌、诗句和民间故事片段,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些具体的描述,使得这本书更加生动、立体,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比如作者在《回望故乡》一章写道:“这种巨大的变化,让我意外,又让我惊喜。意外的是,变化太快,让我难以置信;惊喜的是,一种新的文明,在老家的土地上诞生,并已落地生根。其实,根是什么,根就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根就是良好的传统和良性的道德秩序,这些,才是必须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此,故乡不再拘泥于小我之中,而呈现出一种大境界和大格局。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被灾难和困苦洗礼过的土地,置身于那片凤凰涅槃的伟大母体,真切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沉重与希望交织的崇高情感以及作者自身灵魂的重塑和境界的升华。
一咏三叹彰显真挚之情
“笔下墨色烹流光,纸上文章济世长”。作家是社会忠实的记录者,作为村庄沿革的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村庄的行进历程、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以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作者在《后记》中发出感慨:“当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村庄是我的故乡,当我离开我工作和生活的县城的时候,县城又是我的故乡。或许,我们的一生,会迁徙好多个地方,而每一个我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等等。它虽然不是我们的原生地,但是它也给了我们许多生活的营养和记忆,我们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忽略和淡忘它,而每一次的离开,是新生,亦是重生。故乡,其实就像是一枚印章,我背着它,行走四方,它同我如影随形,它永远是我生命的根,它是我思绪和记忆发散的源泉。生活要有光,文学要有光,人心更要有光!”朴实的文字里,满是真挚之情。
徐祯霞在冷静剖析事物人情肌理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使用着天性里的执拗和坚韧,这种执拗和坚韧的背后,是故乡坚实而可靠的底座。她想把故乡的故事和壮美一股脑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秦岭里有个柞水、有个下梁、有个王坪。书中穿插了许多感人的重建家园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故乡人的果敢和勇气,在新时代的奋斗与追求。因而,《云端上的故乡》再次彰显了现实主义写作的意义。
徐祯霞的新作《云端上的故乡》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自传体非虚构散文读本。它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的搬迁和消失,故乡的发展和革新,“我”对故乡的追忆和留恋,再现了故乡曾经沉淀和绽放的那些美好,以及在岁月沉浮中人们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大背景下的乡村面貌以及人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改变,凸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是一部融可读性、文学性、哲学性于一体的散文著作。
小细节彰显大情怀
《云端上的故乡》共42个章节,从“我的出生”到“回望故乡”,以“我”的家庭为主线,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不仅有诗歌之情,还有小说之味,让人掩卷难舍。
该书几乎是由无数具有质感的细节铺就的。作者将家庭中那一本本难念的经讲得真切而丰富,如一部连续剧,那些裹挟着生活烟火味的波动和遭遇,也许会让你从中看到你的街坊邻居、你的亲人朋友,甚至你自己。在生活表面之下,作者似乎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叙事冲动,就是探讨在大历史大社会泥沙俱下的洪流里,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植入社会,如何设定位置。其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民间最朴素的生活作注释,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段细节铺展,都以点点萤火,汇聚出璀璨的文字画廊。作者善于以小人物、小事件衬托大情怀、大时代,艺术而巧妙地以小喻大,以点带面,收到见微知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在场感彰显真实性
《云端上的故乡》之“云端”无疑是一种仰望和憧憬,故乡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离开故乡之后的深度寄托和感怀,这种寄托和感怀一旦嵌入键盘,就会敲打出发自内心的歌唱。这种歌唱演化成“我”的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碎,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刻画出一组栩栩如生、命运各异、震撼人心的人物众生相。《姐姐的爱情》一章描述得尤其生动感人,从姐姐考上职中,到邂逅姐夫,从相亲相爱到家庭阻拦,从学校代教到私定终身,从母亲意断到孩子出生,从母亲转意到恩怨乌有……姐姐的爱情婚姻生活充满了无奈与苦涩,是传统婚姻观和现代婚姻观相互冲撞、相互弥合的现实写照,个中语言真挚感人,生动形象。特别是作者善于在叙述中以个体故事为切口,推溯演进语言的辩证功效,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独到的叙事和修辞,细腻的文字和笔触,将人情之善与恶、世态之波起云涌与风清浪缓,如画卷般地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使“我”的存在更为真切、可信,在场感十分强烈。
乡土风物彰显故乡魅力
《云端上的故乡》通过对故乡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以及现实演进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书中引用的民歌、诗句和民间故事片段,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些具体的描述,使得这本书更加生动、立体,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比如作者在《回望故乡》一章写道:“这种巨大的变化,让我意外,又让我惊喜。意外的是,变化太快,让我难以置信;惊喜的是,一种新的文明,在老家的土地上诞生,并已落地生根。其实,根是什么,根就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根就是良好的传统和良性的道德秩序,这些,才是必须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此,故乡不再拘泥于小我之中,而呈现出一种大境界和大格局。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被灾难和困苦洗礼过的土地,置身于那片凤凰涅槃的伟大母体,真切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沉重与希望交织的崇高情感以及作者自身灵魂的重塑和境界的升华。
一咏三叹彰显真挚之情
“笔下墨色烹流光,纸上文章济世长”。作家是社会忠实的记录者,作为村庄沿革的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村庄的行进历程、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以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作者在《后记》中发出感慨:“当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村庄是我的故乡,当我离开我工作和生活的县城的时候,县城又是我的故乡。或许,我们的一生,会迁徙好多个地方,而每一个我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等等。它虽然不是我们的原生地,但是它也给了我们许多生活的营养和记忆,我们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忽略和淡忘它,而每一次的离开,是新生,亦是重生。故乡,其实就像是一枚印章,我背着它,行走四方,它同我如影随形,它永远是我生命的根,它是我思绪和记忆发散的源泉。生活要有光,文学要有光,人心更要有光!”朴实的文字里,满是真挚之情。
徐祯霞在冷静剖析事物人情肌理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使用着天性里的执拗和坚韧,这种执拗和坚韧的背后,是故乡坚实而可靠的底座。她想把故乡的故事和壮美一股脑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秦岭里有个柞水、有个下梁、有个王坪。书中穿插了许多感人的重建家园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故乡人的果敢和勇气,在新时代的奋斗与追求。因而,《云端上的故乡》再次彰显了现实主义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