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西口回族镇 稻香鱼肥松子飘香
本报通讯员 辛恒卫 刘 辉
文章字数:1771
  金秋时节,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林间、田野五彩斑斓。青翠欲滴的松子树下、金黄的稻田里、碧色的蟹塘边,处处都是“人勤秋忙颗粒归仓,争分夺秒抢收抢种”的动人画卷,随处可见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丰收景象。
  西口回族镇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思路,用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优化“山上华山松、川道有鱼蟹、金稻是贡米、半山药材香、户户有劳务、全域能旅游”的产业布局,实现一大批高品质农产品畅销省内外消费者的餐桌。
  松子 致富金豆豆
  9月27日,在西口回族镇石景、长发、东庄、石门四个华山松基地村,放眼望去,开阔的山坡松林茂密,青翠欲滴。
  据了解,石景、长发、东庄、石门四个村,地处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气候条件独特,村民们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华山松产业。
  走进村庄,只见农家院落、房间的空地上,到处堆放着黑油油、脆生生的松子,运输松子的车辆来回穿梭,热闹非凡。
  在石景村营销大户朱万华的门前,排满了前来交售松子的村民。为朱万华帮工的20多人有的过秤、有的装袋、有的扛着袋子上车,忙得不亦乐乎。
  朱万华说,自立秋后华山松子成熟上市以来,他每天都能收购外销三四吨松子,主要销往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最近不到两个月就销售松子200多吨。
  正在长发村营销大户聂达明门前交售松子的村民朱青虎乐呵呵地说,今年他家已成材的40亩华山松可采摘松子2000多公斤,按每公斤2.4元的价格,可收入5000多元。
  西口回族镇党委书记王涛介绍,石景、东庄、长发、石门这4个村山高气候凉,很适宜发展华山松产业,成熟的松子品质最佳,在市场上销售得比较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镇上就引导村民栽植华山松。目前,种植华山松5万多亩,栽植华山松的农户达到4200户,占林地面积的80%,华山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今年情况不错,市场行情好,4个华山松基地总收入可达到1500多万元,人均收入约为4000元。”王涛说。
  如今,依靠小松子富裕起来的4个村的回汉族村民,70%的人家按照镇上统一规划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摩托车几乎户户都有,大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稻鱼 增收“好帮手”
  在西口回族镇岭沟村,日前,陕西岭沟鸿农业有限公司组织村民帮岭沟村水稻生产基地抢收稻谷,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以前曾因栽培技术不到位,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产量上不去,导致岭沟村大面积稻田改成了旱地或鱼塘。2020年,陕西岭沟红农业有限公司流转200亩旱田改栽水稻。”岭沟村党支部书记汪冠鸿说,“岭沟米颗粒饱满、气味馨香,施的是农家肥,人工除草,确保了成熟的稻子天然、绿色、无公害。”
  据了解,岭沟村杨家沟口属北阳山谷地,山势宽敞,呈喀斯特地貌,有一眼泉水,水温冬暖夏凉,浇灌着稻田,让岭沟村产出的大米清香四溢。
  “眼下稻子才开始收割,已有云南、甘肃、河南等地客商订购岭沟米。”镇上驻村干部汪冠银高兴地说。
  目前,岭沟村还养有50亩草鱼,去年4月初投放鱼苗4000多公斤,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喂养,如今鱼儿渐肥,丰收在望。
  肥蟹 强镇新产业
  在位于西口回族镇青树村的镇安县岭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闸蟹养殖基地,工人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捕捞、转运、分拣,一只只个大饱满、张牙舞爪的螃蟹被分装打包后进入市场。
  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林男说:“今年发展螃蟹养殖200亩,4月初投放蟹苗3000公斤,捕捞季预计能收获鲜螃蟹1万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00元出售,可实现收入1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西安和镇安本地市场。”
  青树村地势平坦,一条河流穿境而过,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沼泽和湖泊,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条件。
  2017年3月,在西安创业有成的青年陈林男在一次外出考察时来到青树村,发现了水产养殖商机,当年11月他就在青树村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流转承包下湿地510亩,种植水稻160亩、建虾池150亩、建蟹塘200亩,做起了特色水产养殖。特别是在养殖大闸蟹方面,为进一步掌握养殖技术,陈林男一边从书中找答案,一边向专家请教学习,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养出的大闸蟹品质高、味道鲜,市场销路好。
  “大闸蟹养殖基地建成后,既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增收,还让村上20多名群众能在家门口长年务工。”西口回族镇驻镇安县岭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小组长丁峰说。
  时间见证前行,奋斗浇灌沃野。如今,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处处涌动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