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支书当起红色讲解员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509
赵敏给孩子们讲述麻街地下交通站的故事

  10月7日,在商州区麻街地下交通站纪念馆,一张新四军五师主要领导及家属在1945年的合影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商州区二小学生们的目光。
  “这个小孩儿是谁啊?”四年级的刘欣雨好奇地指着照片问。
  “小朋友们,咱们现在看这张照片,照片中间郑位三的夫人蒲云抱着一个孩子,他就是郑位三之子郑非迟,关于这个孩子,我还想给大家讲一段故事。”麻街地下交通站义务讲解员、麻街镇齐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敏接过话头。
  “在中原突围时,郑位三一行秘密翻山越岭赶到商南,当时战况紧急,他们隐蔽在一片松树林下,能清晰听到敌人的抓捕声,那时蒲云还抱着孩子,孩子一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不行,不停地哭闹。担心暴露同志,情急之下,蒲云用手紧紧捂住孩子的嘴巴,由于时间过长,差点把孩子捂死。”见学生们听得认真,赵敏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所以说,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小朋友们更应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赵敏告诉记者,现在的纪念馆是在李世华家旧址上修缮完成的,李世华在病逝前,曾多次叮咛老伴王碧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中央首长居住过的房子修好交给党组织保存,留作对后人的教育。”后经商州区多方努力,省财政厅下拨修复“中共麻街地下交通站”专项资金,在革命亲属的大力协助下,于2021年修缮该房屋并完成相关布展。
  纪念馆开放后,一波又一波游客慕名而来,却没有专门的讲解员,作为所在地齐塬村的党支部书记,也因为对革命历史兴趣浓厚,赵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接待和讲解任务。
  “我是本村人,关于地下交通站的故事,从小就听老一辈人讲过。”赵敏说,纪念馆布展时,他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常向市、区史志办的同志请教,耳濡目染中,那一段历史也铭刻在了他的心里。
  但是,想要当好一名讲解员,讲好红军故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敏还记得,第一次讲解时自己有些紧张,中间还卡壳了,但大家听得很专注,结束时,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让他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赵敏深知,红色资源是齐塬村的宝贵财富,是促进文旅融合的一个契机,只有充分挖掘它背后的故事,才能感染人、教育人,同样的,只有讲出时代内涵,引发听众的思考和共鸣,才能打动人、吸引人。
  为此,赵敏利用闲暇时间,翻阅大量的资料,将图片背后的战斗故事和场景融入到解说词中,并代入个人情感,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解说,让一幕幕尘封的历史化作一桩桩鲜活的英雄事迹,仿佛带游客回到了那段充满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
  “有人知道为啥纪念馆进门处放着一根扁担吗?”对每一个走进纪念馆的游客,赵敏都要郑重地讲述这根扁担的意义,“麻街地下交通站是一个隐蔽的红色驿站,为掩护我党军政要员,交通站的同志往往化身为风餐露宿的货郎,挑着桐油、油盐、染料等货品在山里叫卖,以此传递情报。”赵敏顿了一顿,总结道:“扁担虽小重千金,挑起它,就要对护送人员的安全负责,对党的纪律要求完全服从,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对党忠诚,坚守信仰,经得起各种考验。特别是年轻干部,对于上级交代的任务,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不能被困难压倒。”
  针对不同行业的人,赵敏讲解的版本都不一样,就是想让每一个来这里参观的人都有所收获。经过持续的积累和沉淀,赵敏的红色故事越讲越生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听众。至今,麻街地下交通站纪念馆共接待游客近千余人次,包含学生、企业、党政机关等各类群体。
  “当年,麻街地下交通站的先辈守护了一方平安,如今,党又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赵敏表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将不断使红色资源化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传统化作激励人心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开创新的成就,让齐塬村这片红色热土底色更正、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