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山记
文章字数:1403
天竺山,也叫天柱山。《山阳县初志》载:全山实名天竺,古西域僧经此地而名之也。所谓天柱山,是因峰摩云霄,直若天柱故名,俗称擎天一柱。
这天竺山名声了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贾岛在此吟诵唱和;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居此著述讲学;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王禹偁来此即景抒情……
仲秋时节,约了几个文友来到天竺山脚下,向南仰望,能看到天竺山的主峰。天竺山海拔2000多米,登上山顶,也不过三个多小时,我们说好了徒步爬山,练练腿力脚力,便沿着石径拾阶而上。
路边的野花竞相开放,在微风吹拂中轻盈地摆动,像招手欢迎我们似的。那些淡黄色的百合花、俗名叫老鸦扇子的鸢尾青紫色的花、野菊花、杜鹃花、丹参、千里光、桔梗、黄芪、黄连、天南星等,随处可见,这天竺山简直是中药材的宝库。那一簇簇的葛藤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那相拥而苗条的青蒿在风中摇曳,时而斜插过来,舔舐着我们的衣襟。我们一路观赏着奇花异卉,不知不觉来到了天竺山的半山腰。
来到松岚亭,放眼望去,山谷里,山坡上,尽是挺然屹立的青松,微风吹来,绿浪滚滚,松涛阵阵,有诗为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岚亭附近是铁钟坪,唐代慧远禅师从长安来此地建造云盖寺。白居易与贾岛有个著名的对话《栖云盖寺》:“长老何方去?”“下山化瓦粮。”“既言云盖寺,何须化瓦粮?”“云遮菩萨顶,瓦盖众僧堂。”贾岛《云盖寺》诗曰:“床头枕是溪边石,井里泉通竹里池。宿客未眠过夜半,忽闻山水到来时。”云盖寺左山上有瀑布泉,飞瀑直下,溅珠喷雪,为山上一大景观。贾岛又有诗曰:“瀑布人间应难比,银河扑入深岩里。眼前一道电光飞,玉皇倒泻三江水。”
云盖寺后来毁于兵燹,直到1678年超古来天竺山,重建云盖寺,在建造正殿时,狂风大作,殿顶的青瓦吹落殆尽,超古便铸造长三尺、重四十多斤的铁瓦,覆盖殿顶,后来便把云盖寺改称铁瓦殿,现在的铁瓦殿是道家的道观。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易学家、诗人邵雍在云盖寺居住过很长时间,在天竺山留下很多诗,被后人广为传诵。
铁瓦殿北面的山梁叫净云峰。在一棵名叫“不老松”的树下,伫立仰望,但见那茂密的树冠像撑起的巨伞,为游人遮阴。这是一棵典型的华山松,树高20多米,树围是两人合抱的长度,树龄至少200年,游客大都在此打卡留影,取其“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寓意。进入200多米深的台阶隧道,里面有“八仙”的塑像。出了隧道便是望峰台,这峰就是天柱峰。随行的苏君吟起了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名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终于来到天竺山的大顶,这里建有云盖观。从大顶的西边朝下看,那真是万丈深渊,壁立万仞的擎天一柱赫然在目,云蒸霞蔚,何其壮观!同行者冯君说天竺山历史悠久,一定有不少诗词吟诵天竺山。我说清代几十位县令,大多数都留下吟诵天竺山的诗,我最喜欢张调的《留别天柱山》中的四句:“庄严铁瓦闻犹在,苍翠虬松想未荒。宋代高人曾下榻,鼾齁不醒白云乡。”
我的曾祖陈愈愚为清末拔贡,1929年编撰《增修山阳县志》,曾祖在县志中提出“山阳八景”,而天竺山是八景之一,他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登天柱山》,置身如在九霄中,万里川原一览空。呼吸可能通帝座,壮怀直欲问天公。悬岩险峭巨灵劈,大地撑持砥柱同。秋色西来风日丽,下方佳气郁葱葱。
就这样,一边和朋友说说笑笑,吟诗抒情,一边朝大顶南边走去,游览了天竺云海亭、南天门、观音峰、藏经洞,直到黄昏时,我们还意兴盎然,谈论着天竺山文化……
这天竺山名声了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贾岛在此吟诵唱和;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居此著述讲学;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王禹偁来此即景抒情……
仲秋时节,约了几个文友来到天竺山脚下,向南仰望,能看到天竺山的主峰。天竺山海拔2000多米,登上山顶,也不过三个多小时,我们说好了徒步爬山,练练腿力脚力,便沿着石径拾阶而上。
路边的野花竞相开放,在微风吹拂中轻盈地摆动,像招手欢迎我们似的。那些淡黄色的百合花、俗名叫老鸦扇子的鸢尾青紫色的花、野菊花、杜鹃花、丹参、千里光、桔梗、黄芪、黄连、天南星等,随处可见,这天竺山简直是中药材的宝库。那一簇簇的葛藤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那相拥而苗条的青蒿在风中摇曳,时而斜插过来,舔舐着我们的衣襟。我们一路观赏着奇花异卉,不知不觉来到了天竺山的半山腰。
来到松岚亭,放眼望去,山谷里,山坡上,尽是挺然屹立的青松,微风吹来,绿浪滚滚,松涛阵阵,有诗为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岚亭附近是铁钟坪,唐代慧远禅师从长安来此地建造云盖寺。白居易与贾岛有个著名的对话《栖云盖寺》:“长老何方去?”“下山化瓦粮。”“既言云盖寺,何须化瓦粮?”“云遮菩萨顶,瓦盖众僧堂。”贾岛《云盖寺》诗曰:“床头枕是溪边石,井里泉通竹里池。宿客未眠过夜半,忽闻山水到来时。”云盖寺左山上有瀑布泉,飞瀑直下,溅珠喷雪,为山上一大景观。贾岛又有诗曰:“瀑布人间应难比,银河扑入深岩里。眼前一道电光飞,玉皇倒泻三江水。”
云盖寺后来毁于兵燹,直到1678年超古来天竺山,重建云盖寺,在建造正殿时,狂风大作,殿顶的青瓦吹落殆尽,超古便铸造长三尺、重四十多斤的铁瓦,覆盖殿顶,后来便把云盖寺改称铁瓦殿,现在的铁瓦殿是道家的道观。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易学家、诗人邵雍在云盖寺居住过很长时间,在天竺山留下很多诗,被后人广为传诵。
铁瓦殿北面的山梁叫净云峰。在一棵名叫“不老松”的树下,伫立仰望,但见那茂密的树冠像撑起的巨伞,为游人遮阴。这是一棵典型的华山松,树高20多米,树围是两人合抱的长度,树龄至少200年,游客大都在此打卡留影,取其“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寓意。进入200多米深的台阶隧道,里面有“八仙”的塑像。出了隧道便是望峰台,这峰就是天柱峰。随行的苏君吟起了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名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终于来到天竺山的大顶,这里建有云盖观。从大顶的西边朝下看,那真是万丈深渊,壁立万仞的擎天一柱赫然在目,云蒸霞蔚,何其壮观!同行者冯君说天竺山历史悠久,一定有不少诗词吟诵天竺山。我说清代几十位县令,大多数都留下吟诵天竺山的诗,我最喜欢张调的《留别天柱山》中的四句:“庄严铁瓦闻犹在,苍翠虬松想未荒。宋代高人曾下榻,鼾齁不醒白云乡。”
我的曾祖陈愈愚为清末拔贡,1929年编撰《增修山阳县志》,曾祖在县志中提出“山阳八景”,而天竺山是八景之一,他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登天柱山》,置身如在九霄中,万里川原一览空。呼吸可能通帝座,壮怀直欲问天公。悬岩险峭巨灵劈,大地撑持砥柱同。秋色西来风日丽,下方佳气郁葱葱。
就这样,一边和朋友说说笑笑,吟诗抒情,一边朝大顶南边走去,游览了天竺云海亭、南天门、观音峰、藏经洞,直到黄昏时,我们还意兴盎然,谈论着天竺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