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网格+”助力基层解纷
本报通讯员 任丹江 蔡雨桥
文章字数:1704
  “执法公正,心系百姓。”在丹凤县竹林关法庭庭长龚永红的办公室内,一面锦旗引人注目。
  “这面锦旗是今年5月份,家住丹凤县城的朱老专门赶来送到法庭的。”龚永红介绍,事情源于他几年前办理的一起抚养费纠纷。当时,朱老的儿子作为被告离婚后,调解约定女方承担2个子女抚养费,但随后女方怠于履约,为此龚永红联合基层各方力量,前往北京等地,找到女方,促使其及时履行义务,并跟踪督促直至2021年完成最后一笔抚养费给付。
  近年来,竹林关法庭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维辐射,因地制宜打造“网格法庭”,在深化源头解纷、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服务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横向联动优服务
  “法庭管辖范围包括竹林关、土门2个镇26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辖区共有4.7万多人。”在法庭工作10多年的龚永红对基层情况十分清楚。由于与商南、山阳2县交界,辖区内有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丹水社区,目前搬迁群众2801户10576人,这给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推进“一法庭一特色”创建中,竹林关法庭主动对接党委、政府,推动多方力量汇聚在“网格”。排查中,法庭工作人员发现因房屋漏水导致的邻里关系矛盾增多,有集体诉讼风险,遂对排查出的12起矛盾分析成因,提出化解方案报镇党委,通过多方协调,对该类型问题进行诉前处理,目前尚无纠纷流入法庭衍生成诉讼。
  为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竹林关法庭完善重点案件会商联处联调机制和行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为合力的“三长联合”专班,对存在诉讼风险的矛盾,提前派员联合调解,构建“联合调解+司法确认”协作模式,实现纠纷分层递进化解,成功率达85%。今年以来,法庭通过横向联动举措,提前化解发生在丹水社区的5起交通事故及健康权纠纷。
  纵向贯通搭平台
  “去年,我们在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排查到张某与其大伯之间的矛盾,便第一时间启动诉前调解机制,与村调解组织联动,3次上门化解纠纷。”龚永红说,法庭坚持用群众身边人解群众烦心事,充分挖掘本地乡贤文化资源,打造“丹水之滨”调解品牌,实现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网格内。
  竹林关法庭还结合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对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由法官定期为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开展调解指导培训。今年以来,聘请乡贤“特邀调解员”2名,开展网格员培训2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
  竹林关法庭将诉前解纷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相融合,把法官的专业优势与网格员的民情优势相结合,创新“法庭+网格”工作模式,将社区106个网格分配给4名法庭干警包片负责,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协调、联动调解、督促履行等纳入法庭日常工作。目前,已指导调处矛盾纠纷20多起,特别是对一起涉及190多户居民天然气供气合同隐患成功调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多维辐射提效能
  为有效解决搬迁村民集中居住出现的新型社会治理难题,竹林关法庭积极延伸服务触角,以“网格+”为载体,加强多向辐射,切实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推进“网格+矛盾排查”,做好前端预防。充分发挥社区干部、党员、中心户长、楼长等网格员作用,对社区居民的矛盾纠纷、信访等情况进行摸底,根据摸底结果,与法庭干警开展风险评估,并进行红、黄、绿“三色”风险等级标识,逐户制定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方案。
  推进“网格+司法服务”,做优便捷诉讼。探索建立全能型法庭,“一揽子”实质性解决群众立案、审判、执行司法需求,切实减轻山区群众往返奔波之苦;积极延伸诉讼服务触角、健全服务网络,针对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先办、上门办等服务,今年以来,开展上门立案5件、上门调解8次。同时,立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午间、周末法庭品牌,利用午间、周末调解的案件数达全庭案件的20%。
  推进“网格+巡回审判”,做强“无讼”村居建设。融合“家和”“无讼”司法理念,夯实“明理”“守法”两大框架,扎实开展巡回审判、巡回调解、巡回普法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旁听庭审,以案释德、以案普法,力促“无讼”村居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在社区开展案件调解和审判6次,开展普法宣传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