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位普通农家妇女艰苦创业
匠心制作皂花,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本报记者 方 方
文章字数:2311
刘利娜展示自己做的皂花

刘利娜和同事一起制作皂花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的,人还是要有所追求。”10月10日,皂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利娜一边在工作台上和同事努力完成重阳节的皂花订单一边说。作为洛南县一名普通妇女,刘利娜用一双巧手,编织着自己的生活梦想,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让皂花制作技艺焕发生机。
  1982年,刘利娜出生于洛南县四皓街道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她就对手工制作非常着迷,初中时,一次偶然机会,见到邻居阿姨熟练地编织毛衣,小小的针线在别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服饰,这让她很好奇。回家后,她迫不及待地拿起针线,模仿着阿姨的样子,一针一线地编织起来。虽然初次尝试并不顺利,但那份对手工制作的热爱与执着,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刘利娜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打工之路。工作之余,她自学了刺绣、纳鞋垫等传统手工艺。每当夜深人静时,灯光下,总能看到她忙碌而专注的身影。朋友们看到她亲手制作的鞋垫,纷纷夸赞,这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然而,异乡漂泊的生活让刘利娜内心时常感到孤独。2000年,她回到老家,经人介绍,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在照顾孩子时,刘利娜不甘于做普通的农村妇女。闲暇之时,她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通过做手工摆地摊,为家庭增添一份微薄的收入。
  “我是闲不下的人,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靠自己双手也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刘利娜说。
  刘利娜接触皂花是在2021的夏天。一次,她在街道上闲逛时,被一处售卖皂花的摊位深深吸引。那些颜色鲜艳、造型逼真的皂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作为肥皂使用,这让她眼前一亮,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几盒。回家后,她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皂花的制作方法。刘利娜小心翼翼地将花朵一片一片拆下来,仔细观察其结构,然后又学着原本的样子粘起来。同年,刘利娜家附近的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难题,决定招聘附近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做手工。这个消息让她十分兴奋,毫不犹豫地报名,并顺利成为公司的首批职工。当她走进公司工厂,发现这里制作的正是她感兴趣的皂花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工厂里,刘利娜展现出了对手工制作极高的热情,为了能做出更加精美的花束,她不分昼夜地在网上学习包花制作方法,常常沉浸在学习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有几次,当她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时,时针已经指向了半夜12点。
  “我进厂后,老板找包花师傅给大家讲课,有专业人士指导,比自己学得更快。”上课时,刘利娜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每一个要点,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制作皂花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刘利娜始终记着“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刘利娜的不懈努力下,她的皂花制作技艺日益精进。她不仅掌握了传统的制作方法,还勇于尝试创新,将色彩搭配与插花技巧融入其中。制作时,她先用水把花心与花针相连接,接着两层、三层不断叠加,最后将花心、花枝、花托巧妙地组合成花头,再搭配上塑料叶子进行精心包装、售卖。
  “一次,公司安排我同事专门去浙江学习皂花制作技术,回来后她把技术教给了我。”刘利娜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她没有忘记与同事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将创新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工厂职工。在她的带动下,工厂的整体制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工厂订单量的不断增加,公司也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发展到了100多人。202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工厂接到了大量订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了按时完成订单,工厂不停地补货,购买制作原材料,刘利娜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赶工期,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地工作。工作累了,他们就趴在桌子上稍作休息,然后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一个礼拜的连续奋战,终于按时完成了所有订单。
  “每到各个节日,我们这边订单就会增加,那个时候特别忙,累的时候一想,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觉得辛苦了。”刘利娜笑着说。
  2024年,公司在洛南县四皓街道、巡检镇等地开展残疾人及留守妇女就业培训活动,刘利娜作为手工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她知道这次培训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传授皂花制作技术,更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找到生活的信心和方向。培训过程中,她耐心地讲解皂花每一个制作步骤,细心地指导每一位学员。前后四期的培训,她教授了200多名学员,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48岁。
  在这些学员里,有一名18岁的女学员让刘利娜记忆尤为深刻。“培训时,她很好学,一直提问,但是在手工制作时有点问题。”面对这位学员遇到的困难,刘利娜没有不耐烦,而是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了她5天练习时间。”刘利娜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人都能掌握皂花制作技术。在刘利娜的鼓励下,这位学员利用下课时间不停地制作皂花,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其技术逐渐提高。初学时,这位学员一天只能做几朵皂花;结业时,其一天可以做10盒。
  如今,刘利娜被评为商洛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名字与皂花制作技艺紧密相连。曾经是刘利娜的许多学员,也都成了她的同事,他们一起制作皂花,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平日里,刘利娜家附近的一些喜欢手工制作的群众,也会时常到工厂请教刘利娜。面对大家的求教,她总是毫不吝啬地无私教学,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人。
  对于未来,刘利娜有着更加美好的憧憬与规划。她希望能够继续扩大皂花制作技艺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吸引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同时,也希望能够将皂花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刘利娜不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她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皂花制作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