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山乡巨变看今朝
本报通讯员 李岩 张奇
文章字数:1363
  从汉字故里、戏剧之乡,到绿水青山的康养之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深挖生态资源优势,协同推进文旅、森林、康养等品牌创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山城发展成美丽宜居的中国康养之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太白兄,时代变化之大,城市扩张、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诗歌能否为他们的心灵增添一份慰藉……”这是商洛未来科技馆仿生机器人李白、杜甫的对话。
  国庆节前夕,随着商洛未来科技馆建成投运,地处大山深处的群众在家门口“零距离”体验到人工智能、元宇宙科学等前沿技术带来的科技魅力。商洛市民李玉民说:“在我们康养之都商洛第一次看到这个未来科技,非常高大上,我都分不清真人和机器人了,感到非常震撼!”
  从现代感十足的未来科技馆到占地近8万平方米的商洛市文化艺术中心,再到造型新颖别致的秦岭博物馆,一批“沉浸式”“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开放,为商洛城市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以前,这后面全部是菜地,丹江两边荒凉,土河堤上杂草杂树丛生,交通也不便。现在,咱们城市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市民柳英民说。
  向宜居嬗变、向幸福进发,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商洛的发展一度滞后。进入新时代以来,商洛围绕“山水园林城市、旅游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商洛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计划,全市建成120个大小公园,中心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82%、44.86%。主城区框架从过去1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1.3平方公里。
  作为摄影爱好者的退休干部石祥民,24年来用一幅幅照片见证了商洛城区的巨大变化。“过去,我拍城区,一张片子就解决问题。现在,城区扩大了,建筑多了,城市繁华了,我要拍反映城市全貌这么一张片子,需要14张图片接起来才能行。”石祥民说。
  城市更新不仅扮靓城市微空间,也让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优化。通过改扩建,商洛一次性补上了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短板。坐落在丹江边的商洛市中心医院成了市民心目中最美的康养公园式医院。就医群众刘欠珍说:“现在医院环境比以前好,医疗技术和设施越来越先进,看病轻松了,感觉医疗服务水平都在提高。”
  山水交融的高颜值扮靓了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带动了城市价值的提高,吸引了大批游客,为商圈添足了人气,促进了消费,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仅今年中秋假期,商洛接待游客118.7万人次,游客旅游花费7.16亿元。
  商洛市肉多多餐饮店经营者辛刚虎说:“游客冲着商洛的山好、水好、空气好,来到我们商洛游玩。每年,我们这里从3月份到10月份,生意都非常火爆,基本上每天的接待量可以达到1500人,每天的销售额可以达到5万元。”
  算好投入的大账,铆足发展的后劲。近年来,商洛市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537个,累计完成投资75.8亿元,以城市更新带动新经济、导入新业态、构筑新场景、增添新动能,获得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等国字号品牌,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山乡巨变。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目标,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不断提升康养之都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推进以生态修复为主线的城市更新,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市环境更整洁,经济更繁荣,让市民享受到了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市政府副市长璩泽涛说。